大运会,全称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(英语:FISU World University Games,简称“世界大运会”或“大运会”),是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(FISU)主办的全球性大学生综合性体育赛事,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更大、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生体育盛会,素有“小奥运会”之称。
核心特征
1. 参赛资格严格限定:仅允许在校大学生(全日制本科及以上)及毕业不超过2年的大学生(年龄17—28岁)参加,聚焦青年学子的体育交流。
2. 项目设置与奥运接轨:所有必选竞赛项目均为奥运项目(如田径、游泳、篮球、排球等),竞赛管理遵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奥运标准,确保赛事的专业性。
3. 双周期赛事体系:包含夏季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,每两年举办一届(原夏季、冬季分单双数年举行,2023年起夏季大运会调整至单数年,冬季大运会仍为双数年)。
历史与发展
大运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大学生体育交流活动,1924年在华沙举办了首届“国际大学生运动会”(非官方)。二战后,为整合全球大学生体育赛事,1959年在意大利都灵正式举办第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(官方首届),标志着大运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。截至2025年,已成功举办31届夏季大运会、31届冬季大运会(2025年7月将举办第32届德国莱茵鲁尔地区夏季大运会)。
主要目的与价值
1. 体育交流与竞技:为全球大学生运动员提供展示体育才能的平台,推动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,许多奥运明星(如陈肖霞、刘翔等)均从大运会起步。
2. 文化交流与友谊: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学子的相互了解,通过体育赛事搭建友谊桥梁,推动国际文化融合。
3. 城市与国际影响力:举办大运会能提升主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(如2023年成都大运会推动“大运之城”成为成都新标签),带动当地体育设施建设、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。
与中国关联
中国自1975年加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后,积极参与大运会:1977年首次派团参加第9届索菲亚大运会;2001年在北京举办第21届夏季大运会(新中国首次承办世界综合性运动会);2011年在深圳举办第26届夏季大运会;2023年在成都举办第31届夏季大运会(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