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端午节风俗有哪些

admin

福州人将端午节称为“五日节”(从初一到初五延续庆祝),其风俗融合了驱邪祈福、纪念传说与夏日生活智慧,既有与全国相通的元素,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,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
1. 贴午时书

福州特有的端午文化活动,形式类似春联但无横批,仅在门楹张贴上联与下联,内容均与端午相关(如“艾叶如旗招百福,菖蒲似剑斩千邪”)。相传可追溯至唐宋时期,旧时为家家户户端午正午的“必做之事”,旨在辟邪祈福、消灾解难,是福州端午的标志性习俗之一。

福州端午节风俗有哪些

2. 喝午时茶

用薄荷、鱼腥草、广藿香、桑叶等天然草本配制而成的饮品,于端午正午(阳气最盛时)用前一日汲取并暴晒的井水冲泡。具有防暑降温、祛风散寒的功效,是老福州端午期间的“专属饮料”,契合夏日养生需求。

3. 穿肚兜(肚爿替春装)

“肚兜”(福州方言称“肚爿”)是福州端午的传统服饰,多为外婆送给外孙(女)的节日礼物。过去福州有“未食五月粽,寒衣勿会得拢”的谚语,意为过了端午才算真正入夏,此时小孩换上肚兜(内可装钱票),既能保护胸腹免受风寒,又能自由嬉戏。

4. 佩香袋(香囊)

端午节当天,大人会给小孩佩戴装有艾草、雄黄、香料等成分的香袋(或用五色丝线编织的“长命缕”“五彩粽”)。香袋香气四溢,可驱避蛇虫、避瘟防病,是长辈对孩子的“健康祝福”,也是福州端午的“童趣符号”。

5. 悬蒲艾

端午节当天,家家户户以红纸束菖蒲、艾叶悬于门楣或床头。菖蒲叶似宝剑,寓意“斩邪”;艾叶则有驱虫、净化空气的作用。旧时人们还会将菖蒲、艾叶晾干后用于小孩洗浴,预防痱子与皮肤病,是福州端午的“卫生传统”。

6. 饮雄黄酒

旧时福州端午的“必备饮品”,将雄黄倒入黄酒中饮用(或用余酒涂抹大人额、胸、手、足,儿童则在额上画“王”字)。民间认为雄黄可“杀百毒、避百邪”,但现代医学提醒,雄黄酒含重金属,不宜直接饮用,其习俗更多是文化传承。

7. 驱五毒

福州传统观念中,“五月五日,五毒(蝎、蛇、蜈蚣、蜘蛛、蟾蜍)醒”,需通过多种方式驱赶:如在屋中张贴“五毒”图,用针刺其形象;佩戴绣有“五毒”的衣饰或糕饼;悬挂钟馗“捉鬼图”(取“捉尽邪祟”之意)。这些习俗旨在消除夏季虫害隐患。

8. 放黄烟

端午节当天,人们购买黄烟(主要成分为雄黄)燃放,黄烟弥漫可熏杀屋角、墙缝中的毒虫。旧时卫生条件有限,放黄烟是民间简易的“消毒方式”,与悬蒲艾、饮雄黄酒共同构成端午的“驱虫体系”。

9. 赛龙舟(钓白龙传说)

福州龙舟竞渡历史悠久,与“钓白龙”的传说相关:西汉时东越王余善反汉,曾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“钓白龙”(命各部落驾舟争夺木雕白龙),后虽叛乱失败,但此习俗保留并演变为龙舟竞渡。如今,福州闽江、西湖等水域仍会举办盛大龙舟赛,参赛龙舟多有白马、青蛙等舟首标志,传承着独特的地域文化。

10. 采莲(筹募经费)

从四月底起,各村以2人一组的形式,敲锣打鼓、高举龙舟旗帜,挨家挨店唱“采莲鼓”(歌词为商家赞词,朗朗上口),为龙舟竞渡募集资金。“采莲鼓”的锣鼓声与歌声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,增添了街市的热闹氛围。

这些风俗不仅承载着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融入了他们对健康、平安的美好祈愿,至今仍是福州端午节的重要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