闰月是农历(阴阳合历)特有的历法概念,用于协调阴历(以月亮朔望月为基础)与阳历(以地球公转回归年为基础)的时间差,防止农历月份与季节脱节。农历作为阴阳合历,既保留了阴历“月相变化”的特征(如初一朔、十五望),又融入了阳历“四季更替”的规律(如二十四节气),闰月的设置是其核心调节机制。
二、闰月产生的根源:阴历与阳历的天数差异
阴历以“朔望月”(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)为月长,平均约29.5306天,12个月的总天数约为354天(或355天);而阳历以“回归年”(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)为年长,平均约365.2422天。两者每年相差约11天,3年累计差距可达33天左右(近1个月)。若不调整,农历的月份会逐渐与季节错位(如原本冬季的月份可能跑到夏季),无法满足农耕社会对“四时有序”的需求。
三、闰月的设置规则:无中气月置闰与“十九年七闰”
为解决天数差异,农历采用“无中气月置闰”的具体规则:
1. 二十四节气的分割:将一个回归年分为24个节气(如立春、惊蛰),其中单数位为“节气”(如立春、清明),双数位为“中气”(如雨水、谷雨)。每个农历月理论上应包含1个节气和1个中气(如二月有惊蛰、春分)。
2. 置闰判断标准:若某个月中没有中气(即中气落在下个月的月初),则将该月定为上个月的闰月(如2023年闰二月,因二月没有中气,后续月份只有清明节气,故置闰二月)。
3. “十九年七闰”的周期:为使农历与阳历的总天数基本吻合(避免长期偏差),农历采用“19年加7个闰月”的循环规则。19个回归年约6939.6天,19个农历年(加7个闰月)约6939.7天,两者误差极小(约2小时),能长期保持季节与月份的对应关系。
四、闰月的命名与分布:跟随前一个月的名称
闰月的名称由其前面的月份决定,如“闰四月”即四月之后的闰月,“闰六月”即六月之后的闰月。闰月的分布并非均匀,受地球公转速度(近日点/远日点)影响,夏季(尤其是农历四月至八月)出现闰月的概率更高(因地球公转较慢,中气间隔较长),而冬季(如腊月、正月)出现闰月的概率极低(历史上甚至出现过“千年难逢闰腊月”的情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