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婚嫁习俗融合了传统礼制与地域文化,流程严谨且富有仪式感,涵盖婚前筹备、婚礼当日及婚后回门等多个环节,以下为主要习俗:
1. 托媒与合八字
传统婚事多由媒人牵线,父母为子女张罗婚事。媒人接受委托后,需“买鞋钱”(意为跑腿报酬),随后物色“门当户对”的对象。双方初步满意后,男方将生庚八字写于红帖,由媒人送交女方;女方请算命先生“开合”,查看八字是否相冲。若相合,女方将八字回交男方,此谓“换帖”(又称“合八字”)。部分地区需将八字放于祖宗灵牌前香炉底下三天,若家中无事,方可确认婚事。
2. 择吉与订婚
婚事各环节均需请先生“择吉”(选黄道吉日),南昌地区还有“腊八结婚”的传统——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正值腊月初八,此日太岁休闲、无煞星管事,被视为吉日,民间称“腊八结婚不用拣日子”。
订婚又称“领东酒”,男方择吉设宴,赠送女方衣料、鞋袜、毛巾等礼物,商订聘金、金银首饰及“换财”(如酒、面、饼等)。女方回送鞋袜、手帕等,并交换“三代全贴”(家族谱牒)。宴毕,男方送“龙凤贴”至女方,婚事正式谈妥。
3. 行聘(过礼)
“行聘”(又称“过礼”)是婚事启动的关键环节。男方抬“抬箱盒”、挑担子,一路鸣炮、吹打,送聘礼至女方。聘礼包括成对三牲(鸡、鱼、猪肉)、公母鸡各一只、蹄花一对、鲤鱼一对,以及新娘的衣服、鞋子、现洋、布匹等,家境好的人家会备“百肉百面”(鱼、肉、面、饼各百份)。女方回送鞋袜、毛巾、手帕等,并留宴。席上男女双方见面,男方给女方“见面礼”。行聘后,婚姻关系确立,双方不得擅自解除;若男方变卦,无需退聘礼;若女方变卦,须退还聘礼。行聘后,男方需在一年三节(春节、端午、中秋)备礼物“送节”至岳父家,女方亦回礼。
4. 辞堂仪式
结婚前一天,女方举行“辞堂”仪式:新娘向父母及族长叩头致谢,随后进行“束发开脸”——束发是将头发梳成髻子插花,象征成熟;开脸是用线夹掉脸上汗毛,寓意新生活开始。新娘换上嫁衣后,坐在床上不能下地,当天只吃线粉、肉丸、桂圆、莲子汤等清淡食物。
女方母亲需“哭嫁”,哭声从“开腔”(之一天开始)到“长哭”(最长可达48天),内容多为教女儿孝顺公婆、尊重长辈、勤俭持家、夫妻和睦,如“为娘教儿十件事,头件事情记在心,扫地先扫婆房中,莫将灰尘碰婆身”。女方亲友(母女、姑姑、已嫁姐妹)会帮哭,以表达离别不舍之情。
5. 迎娶流程
迎亲准备:婚期当天,男方清晨吹鼓手开场,贺客上门道喜;新郎沐浴穿戴一新,上午“铺床”——请“福寿双全”的人订被褥,寓意新人婚后生活安稳。
接亲与门槛仪式:男方以清一色男孩接亲(可点缀12位女孩),女方需“堵门”(如要红包才让进门)。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背新娘上车,脚不能落地(避免沾染晦气)。接亲途中,双方需准备热茶叶蛋(给接亲大军早餐)及红包(数量事先约定)。
进门与拜堂:新娘到男方家后,需跨过火盆(寓意去邪)、踩碎瓦片(比喻过去时光如瓦碎)。进入喜堂后,新人依次拜天地、祖宗、父母,最后夫妻对拜。拜堂后,新郎用红纸或红绸包着的竹筛或黑伞顶在新娘头上,扶持进入洞房(避免踩门槛,象征不碰“门面”)。
6. 洞房仪式
坐床:新人进入洞房后,床上坐五男二女(长辈),先生唱“坐床彩词”(如“一对红烛喜洋洋,照见新人入洞房。新郎嘴上笑呵呵,新娘脸上开芙蓉”),同时抛洒红枣、花生、桂圆、瓜子(寓意“早生贵子”)。唱毕,给每个孩子分发礼品。
贺郎:傍晚,点燃花烛,乐队奏乐,宾客就座。新郎坐小桌(由伴郎童子陪伴),每桌摆红烧肉、红烧全鱼、豆腐条、竹笋等菜肴。新郎由母舅带领“安席”(拜天地、祖宗、餐具、菜碗),之后厨房传花至新郎桌,从新郎桌开始唱“贺郎歌”(如“一对花烛两边排,多谢亲友送礼来”),每桌需唱两首,不会唱者罚酒。贺郎至深夜,由母舅或厨房唱“散席歌”结束。
7. 三朝回门
结婚第三天,新娘之弟到夫家接姐姐、姐夫回娘家(称“回门”),娘家设宴接待。新郎带礼品(如烟酒、糕点)前往,称“新客”。岳父母会给新女婿“赏钱”(礼金),母女话别。新人当天需返回男方家,不能留宿。
来年正月,岳父母择吉“接新客”——新姑爷到岳父家拜见父母、宗庙及亲朋,拜见后夫妻可多住几天,但仍不能同床。新娘回娘家时,需准备“喜包”(分给年幼弟妹及下辈侄甥),寓意分享喜气。
现代变迁:文明婚俗新风尚
近年来,江西各地倡导“移风易俗”,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集体婚礼渐成主流。如金溪县竹桥古村“香约金溪情定大坊”集体婚礼,新人着明制婚服、诵催妆诗、制香囊、体验活字印刷婚书;南昌高新区“相约高新美满婚”活动,新人行三拜礼、解缨结发,结合汉式礼仪与现代游戏(如捶丸、剪纸)。这些活动既保留传统韵味,又融入现代审美,推动“婚事简办”“文明婚恋”成为青年共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