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,又称“三月三歌节”或“三月歌圩”,也是汉、瑶、侗、苗等多民族的共同节日。其起源涵盖多种传说:或源于古代“上巳节”的祈福活动,或纪念歌仙刘三姐(以山歌揭露财主罪恶,后坠崖身亡,后人以歌圩纪念),或与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的民俗相关。传统歌圩活动中,青年男女通过“山歌传情”表达爱慕,还有抛绣球、碰彩蛋等互动习俗——抛绣球从最初的娱乐竞技逐渐演变为定情信物,碰彩蛋则是男女青年以彩蛋相碰传递好感,蛋裂后共吃象征“缘分相连”。
二、特色民俗活动
1. 赶歌圩:是“三月三”的核心活动,各地歌圩规模不一(如武鸣、巴马等传统歌圩场吸引数万甚至十几万群众),人们赛歌、赏歌,对歌内容涵盖劳动、爱情、生活,传承民族文化的也成为社交平台。
2. 抛绣球:壮族特色活动,用彩色丝绸缝制绣球(内装豆粟或棉花),男女青年通过抛接绣球表达情感,现也成为民族体育竞技项目(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)。
3. 竹竿舞:又称“打柴舞”,由十多人敲击竹竿(节奏明快),参与者在竹竿开合间跳跃,动作轻盈,是壮族更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之一,现常以“千人竹竿舞”的形式呈现,场面壮观。
4. 扁担舞: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,用扁担敲打板凳(模拟舂米动作),妇女动作轻巧优美,男子动作刚劲有力,寄托着壮族人民对丰收的祈愿。
5. 碰彩蛋:将熟鸡蛋染成彩色(用红兰草、黄饭花等植物汁),青年男女互碰彩蛋,蛋裂后共吃,象征“碰出好运气”,是歌圩中的重要交际习俗。
三、传统美食文化
1. 五色糯米饭:是“三月三”的标志性美食,用红兰草(染红)、黄饭花/黄姜(染黄)、枫叶(染黑)、紫蕃藤(染紫)等植物汁浸泡糯米,蒸制而成(白色为糯米本色),色彩绚丽,寓意“生活如百花灿烂、五谷丰登”。2010年,壮族五色糯米饭 *** 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2. 艾叶粑粑:又称蒿子粑粑,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(或蒿子)煮后磨碎,加糯米粉揉成面团,包裹芝麻、花生等馅料,蒸制而成,具有理气血、驱寒湿的功效,是“三月三”与清明节结合的特色美食。
3. 蕉叶糍粑:用芭蕉叶包裹糯米粉团(加入椰丝、花生等馅料),蒸制而成,口感软糯,带有芭蕉叶的清香,是壮乡传统小吃,寓意“福瑞吉祥”。
4. 鸡屎藤籺:北海本地特色,用新鲜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,做成粿仔(或面条),煮成汤品,味道清香甜美,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,是北海人“三月三”纪念轩辕黄帝的传统食物。
5. 发糕:老南宁的“三月三”特色美食,用糯米粉发酵制成,有焦黄、泥黄、雪白三色(焦黄色为传统地道做法),口感松软香甜,常用于拜祖祭祀。
四、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承
“三月三”是广西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台:壮族的歌圩、侗族的芦笙踩堂(全寨身着节日盛装,跳芦笙舞)、苗族的爬坡杆(青年男子攀爬高杆,展示力量)、瑶族的抢花炮(争夺花炮,象征幸福)等活动,既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,又通过“三月三”这一载体实现交流与融合。近年来,“三月三”逐渐从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品牌(如“广西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),通过“非遗+潮玩”“文化+旅游”等模式,将山歌、绣球、五色糯米饭等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,吸引国内外游客,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