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轿是传统婚礼中极具仪式感的环节,核心围绕“驱邪纳福”“传承家族运势”展开,不同地域虽有差异,但核心习俗多与“平安”“归属”相关:
1. 告祖与辞亲:感恩与传承的仪式
新娘出嫁前需在堂屋举行告祖仪式,摆放男家送来的酒菜,向祖先叩头告别,感恩家族庇佑,祈求婚姻顺遂。随后父母会为女儿披红头盖(或盖头),并扶送其上轿。部分地区还有“哭上轿”习俗,母亲哭送时念叨“囡啊囡,侬抬得去呵,烘烘响啊,侬独自去呵,领一潮来啊!”“侬敬重公婆敬重福,敬重丈夫有饭吃”等吉利话,既有对女儿的不舍,也有对其婚后生活的叮嘱。
2. 开面与梳妆:“成人”的象征
上轿前需由喜娘用五色棉纱线绞去脸上汗毛(俗称“开面”),象征女孩从此告别少女身份,成为“大人”。梳妆时,母亲或喜娘会为新娘梳理发髻,插上凤钗、步摇等饰品,身着霞帔、凤冠,凸显端庄与喜庆。
3. 足不履地:避免带走娘家风水的讲究
传统认为新娘双脚若踏地会“带走娘家风水”,因此需由至亲(如父兄、舅父)抱或背上轿。部分地区允许新娘穿红绣鞋,但需在外面套一双父兄的大鞋,上轿后再脱掉,同样是为了规避这一禁忌。
4. 搜轿与照轿:驱邪保平安
花轿到女家后,需先停放于厅上,由女家请老妇用镜子向轿内来回照射(谓之“照轿”),或由专人搜轿,目的是驱逐匿藏在轿内的“冤鬼”或不祥之物,确保新娘途中平安。部分地区还会在轿内放置火熜(焚炭火与香料的容器),寓意“兴旺”。
5. 撒谷豆与抛筷:祈求顺遂的祈福仪式
新娘上轿前,需由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、豆子、五谷杂粮的器具,向花轿及四周撒播(谓之“撒谷豆”),寓意“五谷丰登”“避邪驱煞”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撒筷子”占卜家运的习俗,新娘将筷子撒向空中,根据落地情况预测婚后生活。
6. 哭轿与拦轿门:情感宣泄与仪式感
新娘上轿时,母亲或姐妹会哭送,哭词多为“囡啊,侬去了要好好照顾自己”“要敬重公婆,夫妻和睦”等内容,既是情感的宣泄,也是对女儿的祝福。而女家会故意虚掩大门,待男方使者塞入红包后才开启,称为“拦轿门”,增添仪式的趣味性与喜庆氛围。
7. 其他细节:地域特色的讲究
宁波地区:新娘需踏火熜灰上轿,寓意“日子红红火火”;花轿出门前需用净茶、四色糕点供“轿神”,放铳、放炮仗开路。
洞庭湖乡:新娘轿门需上锁加封,防止新娘途中下轿,源自“梁祝悲剧”的传说,避免重蹈覆辙。
白洋淀地区:采用船轿迎亲,新娘需经“铺毡叫门”后乘船轿渡水,融合水乡特色。
这些讲究虽因地域、时代略有差异,但核心均围绕“平安”“幸福”“传承”展开,是传统婚俗中对新人婚姻的美好祝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