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生、礼部员外郎,母亲王氏亦有文学修养,她自幼聪慧,少女时代便以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等词作闻名京城。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,青年学者,酷爱金石书画。两人门当户对,且兴趣相投,18岁时结为连理,开启了充满诗意与共鸣的婚姻生活。
二、志同道合:金石书画的“双星”岁月
婚后,李清照与赵明诚以“搜集、整理金石书画”为共同事业。为收藏珍品,他们节衣缩食:“食去重肉,衣去重彩,首无明珠翡翠之饰,室无涂金刺绣之具”。每逢初一、十五,必赴汴京相国寺古玩市场,淘选碑帖、器物,甚至典当衣物换取。他们不仅收藏,更注重研究,赵明诚编纂《金石录》(中国金石学重要著作)时,李清照凭借广博见识与出众记忆力,协助校勘、考订,夫妻以“猜书分茶”为乐——一人说典故出处,另一人猜,胜者先饮,常因兴奋洒茶沾衣,成为学术生活中的温馨插曲。
三、相思成韵:离别中的诗词传情
因赵明诚求学、为官,两人常有离别。李清照将相思写入词中,如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:“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,将思念的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;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:“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,以黄花喻人,传递孤独与牵挂。传说赵明诚收到此词后,闭门三日作五十首,却仍自愧不如,将李清照的词夹在其中请友人评判,友人赞“三句绝佳”,赵明诚遂拜夫人为师,传为文坛佳话。
四、乱世离殇:国破家亡的悲欢
1127年“靖康之变”,北宋灭亡。李清照携15车金石文物南渡,途中遭遇兵乱,文物散失大半。赵明诚赴江宁(今南京)任知府,后改任湖州知府,途中因劳累患病。李清照得知后,昼夜兼程赶去陪伴,却未能挽留——赵明诚留下“宗器(珍贵文物)随身携带,同生共死”的嘱托,病逝于建康,年仅49岁。李清照大病一场,此后独自漂泊,文物多次被盗,生活陷入困境。
五、晚景凄凉:孤独与坚守
赵明诚去世后,李清照孤独无依,曾改嫁张汝舟,却发现其为骗取文物,且性情暴戾,遂告发其“妄增举数入官”(科举作弊),虽因此入狱九天(友人营救),但最终脱离这段婚姻。晚年,她整理完成《金石录后序》,记录与赵明诚的共同经历,抒发对丈夫的深切怀念;词风转为深沉悲壮,写下《声声慢·寻寻觅觅》《夏日绝句·生当作人杰》等名作,将个人悲痛与家国情怀融合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