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字成格和不成格的差距 怎样确定八字格局

admin

1. 先天命运框架的稳定性差异

成格的八字具备清纯的核心力量(如单一正官、正印等吉神主导,或七杀有食神制伏等合理配置),且该力量有源头(根)、发用机制(如财生官、官生印的流通)或制衡机制(如伤官制杀、印化煞)。这种结构能支撑命主在人生关键领域(如事业、财运、婚姻)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,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快速恢复。不成格的八字则核心力量受损或混乱(如格神被刑冲破坏、用神无根或被克泄、吉神与凶神混杂无法制衡),导致先天命运框架脆弱,难以抵御外界冲击,人生易出现大起大落或长期低迷的情况。

2. 人生成就与层次的差异

八字成格和不成格的差距 怎样确定八字格局

成格的八字若再遇喜用岁运(如身强用官遇财星助官、身弱用印遇比劫帮身),往往能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就(如仕途晋升、商业成功、学术突破)。例如,八字为“甲木生于寅月,透丙火食神,地支卯木为根”,成“木火通明”之格,若大运遇午火(食神旺地),则可能成为行业领袖。不成格的八字即使有大运相助,也多为小成或短暂成功(如短期财运好转但难以持久、职位晋升但易遇小人阻碍),难以突破先天格局的限制。

3. 应对运势变化的能力差异

成格的八字具备自我调节能力(如五行流通有情、忌神有制),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(如大运流年的吉凶)。例如,八字“乙木生于子月,透壬水偏印,地支辰土为根”,成“印绶护身”之格,即使遇到申金(偏财)克印的大运,也能通过辰土(比劫)帮身化解。不成格的八字则抗风险能力弱(如五行偏枯、用神无力),遇到不利岁运(如大运遇克泄用神的大运)时,易出现重大挫折(如事业失败、疾病缠身),且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扭转局面。

二、八字格局的确定 ***

1. 之一步:确定日主(日干)

日主是八字的核心,代表命主自身。通过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,找出日柱的天干(如“甲辰 戊辰 癸卯 丙辰”中的“癸”即为日主)。日主的五行属性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是后续判断的基础。

2. 第二步:判断日主旺弱

日主旺弱是取格的前提,需结合月令(出生月份的地支)、通根(地支藏干与日主同五行)、生助(天干印星、比劫)、克泄(天干官杀、财星、食伤)综合判断:

得令:日主生于长生、沐浴、冠带、临官、帝旺的月份(如甲木生于寅卯月),力量较强;

得地:日主在地支有通根(如甲木生于寅、卯、辰月,地支藏甲木);

得势:天干有印星(壬、癸)或比劫(甲、乙)生助。

若日主得令、得地、得势则身强;若失令、失地、失势则身弱;若极强或极弱则可能进入特殊格局(如从强格、从弱格)。

3. 第三步:以月令为核心取格

月令是八字中五行力量最强的地支(占全年五行的50%左右),是取格的关键。取格步骤如下:

月支本气透出:若月支藏干中的本气(如寅月的甲木、卯月的乙木)在天干中透出(如寅月透甲),则取该天干为格(如甲木为正印格、乙木为正印格);

月支藏干透出:若本气未透出,而藏干(如寅月的丙火、戊土)透出,则取透出的藏干为格(如寅月透丙为食神格、透戊为偏财格);

月支藏干均未透出:则取月支藏干中力量最强的(如寅月藏甲、丙、戊,甲木力量最强)为格;

排除特殊格局:若日主极强或极弱(如日主旺极无克泄、弱极无生助),则不按上述 *** 取格,进入特殊格局判断(如从强格、从弱格)。

4. 第四步:区分正格与特殊格局

正格(普通格局):日主旺弱适中(能担财官),取月令中的十神(正官、偏官、正印、偏印、正财、偏财、食神、伤官)为格。正格需通过扶抑(如身强用官杀克泄、身弱用印星生扶)达到五行平衡;

特殊格局:日主极强或极弱,无法自立,需“弃命从势”:

从强格:日主极强(旺极),八字中克泄耗日主的力量弱(如甲木生于寅卯月,地支有寅卯辰木局,天干无庚辛金、壬癸水),需顺从日主旺势,取印星、比劫为用神;

从弱格:日主极弱(弱极),八字中生扶日主的力量弱(如甲木生于申酉月,地支有申酉戌金局,天干无甲乙木、癸亥水),需顺从日主弱势,取官杀、财星、食伤为用神;

化气格:天干五合化气成功(如甲己合化土、乙庚合化金),需满足“化神旺相、日主弱”的条件(如甲己合化土,甲木生于辰戌丑未月,地支土旺,甲木弱)。

5. 第五步:验证格局成败

格局成立需满足以下条件:

格神无破:格神(如正官、偏财)未被刑冲合害(如寅申冲破坏寅中的甲木正印),或虽有破坏但有解救(如用乙木合庚金,解寅申冲);

用神有力:用神(如身强的官杀、身弱的印星)有根(地支藏干)、透出(天干可见),且位置适当(如在日柱、时柱,靠近日主);

五行流通:八字中五行相生有情(如财生官、官生印、印生身),无阻塞(如伤官见官无制)。

若格局不成立(如格神被破、用神无根),则为不成格或败格,需调整取格思路(如换用其他藏干为格)或判断为特殊格局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