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丘濬:明代“理学名臣”与经济思想先驱
丘濬(1421—1495),琼山(今海口市琼山区)人,明朝中叶著名学者、政治家、经济学家。他官至户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(明代海南官员首次进入内阁),著作涵盖经史、经济、文学等领域,其中《大学衍义补》系统提出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经济理论,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威廉·配第的“劳动价值论”早170多年,被现代经济理论界称为“15世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”。其学术成就与道德文章并重,史称“理学名臣”,是海南文化史上的“巨人”。
2. 海瑞:刚正清廉的“海青天”
海瑞(1514—1587),琼山人,明代名臣、政治家。他为官清廉刚正,任淳安知县时“布袍脱粟、艺蔬自给”,拒绝上级官员的铺张要求;任应天巡抚时颁布《督抚条约》,禁止迎送奢靡、苛派银粮,甚至准备棺材上疏批评嘉靖皇帝的昏庸(“天下之一疏”)。去世时“仅存俸银十余两、旧袍数件”,百姓“白衣冠送者夹岸,哭而奠者百里不绝”,被后世誉为“南包公”“海青天”,成为中国古代清官的典范。
3. 王佐:海南“诗绝”与海洋文化记录者
王佐(1428—1512),临高(今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)人,明代著名诗人,与丘浚、海瑞、张岳崧并称“海南四绝”(“诗绝”)。他20岁中举,因不愿随俗俯仰屡遭科场厄运,后诠选广东高州府同知,任内坚持招抚赈灾(如应对潮灾、盗贼),深得民心。其诗作“和平温厚、文气光明正大”,著有《鸡肋集》《琼台外纪》等,《琼台外纪》详细记载了海南的地理、风俗、海潮等,为研究明代海南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。
4. 张岳崧:清代“书绝”与多面能臣
张岳崧(1773—1842),定安(今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)人,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(嘉庆十四年一甲第三名),晚清岭南派著名书画家。他官至湖北布政使、护理湖北巡抚,政绩涉及教育(修复巩昌南安书院、捐俸资助琼台书院)、水利(主持江北赈灾、撰写水利论文)、禁烟(协助林则徐在广东禁烟)等领域。其书法“得晋唐诸家奥秘,临仿各造精妙”,尤以榜书、行草见长,被列为“广东四大书法家”之一,传世作品有《朝廷遣诏诗》《与吕调阳书》碑刻等。
5. 唐胄:海南“方志之父”与爱国学者
唐胄(1474—1539),琼山人,明代官员、学者。他编撰的正德《琼台志》是海南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方志(被誉为“海南之一志”),系统记载了海南的历史、地理、风俗、人物等,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。他还编纂了《广东通志》《江闽湖岭都台志》等,著有《海琼摘稿》《三贤祀集》等文集。其为官刚正,曾冒死抗疏反对嘉靖皇帝的“献皇帝庙号睿宗”,被关进监牢,彰显了“忠于社稷、一身正气”的爱国品格。
6. 白玉蟾:南宋“南宗之一人”与文化仙人
白玉蟾(1134—1229),琼山人,南宋道士、南宗五祖(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),号海琼子、琼山道人。他“出入三氏,笼罩百家”,精通儒、释、道三教,著有《道德经章句注》(赵孟頫书写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)、《玉隆集》《上清集》等。其书法、绘画亦有很高造诣,擅长草书、人物画,作品“笔势清劲爽健、超凡脱俗”,被视为“海南文化仙人”,民间传说其“画鱼戏水”“画钱画马”等神异事迹,至今仍在海南乡村流传。
7. 冼夫人:维护统一的“中国巾帼英雄之一人”
冼夫人(522—602),南北朝时期高凉郡(今广东茂名、海南部分地区)俚人领袖,历经梁、陈、隋三代。她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,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(如平定王仲宣叛乱);坚持民族团结,促进汉俚民族融合(如推广中原文化、禁止部落仇杀);推动社会发展,革除社会陋习(如禁止掠卖人口)。隋文帝册封她为谯国夫人,赐临振县(今三亚市)为封地。周恩来总理称颂她为“中国巾帼英雄之一人”,其历史功绩彪炳千秋。
8. 鉴真:唐代文化传播者与中日交流使者
鉴真(688—763),唐代北派律宗传人、佛学家、经文译著家。唐天宝七载(748年),他率弟子东渡日本传法,第五次遇飓风漂流至振州(今三亚市),滞留一年半,期间为崖州官民授戒、重修大云寺、传播中原文化(如建筑、绘画、雕塑、医药)。第六次东渡成功后,他在日本唐招提寺圆寂,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,其事迹被写入《大唐和上东征传》,成为崖州人民的精神财富。
9. 黄道婆:元代棉纺织革新家与“世界级科学家”
黄道婆(约1245—1330),又称黄婆、黄母,宋末元初棉纺织革新家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“世界级科学家”。她早年流落崖州(今三亚市),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(如错纱、配色、综线、絜花),约1295年返回故乡松江府乌泥泾(今上海徐汇区)。她改革棉纺织工具(发明去籽搅车、弹棉椎弓、三锭脚踏纺纱车),提高纺纱效率两三倍;先进织造技术(如“错纱、配色、综线、絜花”),使乌泥泾布“鲜艳如画”,推动淞江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(“衣被半天下”)。其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棉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