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,其饮食习俗以“应季而食、顺时调和”为核心,融合五行五脏理论与地域风物,形成了贯穿全年的饮食传统。以下按节气顺序梳理主要传统食物与习俗:
春季节气饮食习俗
立春:核心习俗为“咬春”,传统食物是春卷(又称春饼)。春卷以薄饼包裹炒豆芽、菠菜、韭菜、熏干等辛甘发散食材,寓意“咬住春天”“迎新纳福”。明清时期,皇宫中会将春饼作为节庆食品颁赐近臣,民间则家家户户自制春卷,象征对丰收的期盼。
雨水:习俗为“回娘家”与“食甘”。北方有“望春蜜饼”,以蜂蜜、柚子为馅,香甜沁心,符合“少酸增甘以养脾气”的养生原则;川西一带出嫁女儿会带罐罐肉(砂锅炖猪脚、海带,用红纸红绳封口)回娘家,感谢父母养育之恩。
惊蛰:习俗为“驱虫”与“吃春梨”。北方吃驴打滚(豆面卷),寓意“害虫死,人翻身”;南方部分地区有“吃春梨”习俗,梨性寒味甘,能润肺止咳,契合惊蛰时节“百虫苏醒”的物候特点。
春分:习俗为“吃春菜”与“清补”。春菜指鲜嫩的野苋菜(又称“春碧蒿”),民间将春菜与鱼片同煮,取“春汤灌脏,洗涤肝肠”之意;同时讲究饮食均衡,多吃豆苗、莴笋、韭菜等时令蔬菜,忌食大热大寒食物。
清明:核心食物为青团(江南一带)。用浆麦草汁与糯米粉揉制成团,内包豆沙、芝麻等馅料,口感软糯清香。还有“寒食”习俗(不动烟火,吃冷食),如馓子(古代称“寒具”)、清明粿(艾草汁 *** 的饺子形食物)。
谷雨:习俗为“采茶”与“食香椿”。南方有“谷雨摘茶”习俗,传说谷雨茶能清火、辟邪、明目;北方则以“雨前香椿嫩如丝”著称,香椿炒鸡蛋、香椿拌豆腐是经典吃法,契合谷雨时节“育肾养阴、健脾益气”的养生需求。
夏季节气饮食习俗
立夏:习俗为“补夏”与“尝新”。江南一带吃立夏蛋(咸鸭蛋),认为能“补夏”,使人夏天不消瘦;还有“尝新”习俗,吃蚕豆、苋菜、蒜苗等新上市的蔬菜,以及立夏饼(面粉做的各种馅饼),寓意“迎接夏季”。
小满:习俗为“吃苦”与“祛湿”。民间有“小满吃苦菜”的说法,苦菜(荼)嫩时可食,具有安心益气、轻身耐老的功效,符合“先苦后甘”的寓意;同时多吃绿豆、冬瓜等祛湿食物,应对夏季湿性皮肤病。
芒种:习俗为“吃梅”与“防暑”。江南一带吃青梅(或青梅酒、梅子醋),青梅含天然有机酸与矿物质,能净血、整肠、消除疲劳;还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”的说法(虽属夏至,但芒种前后已开始准备),寓意“排出毒素”。
夏至:核心习俗为“吃面”。北方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谚语,此时新麦刚收,吃面既能尝新,又能补充汗多耗损的能量;南方则有“夏至馄饨”(取混沌和合之意),部分地区吃凉面、拌面,适应夏季炎热。
小暑:习俗为“吃藕”与“喝伏茶”。南方水乡吃蜜汁藕(鲜藕煨烂,加蜂蜜凉拌),藕性凉味甘,能清热凉血;还有“喝伏茶”(用金银花、菊花、荷叶等熬制的茶),应对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的炎热。
大暑:核心习俗为“吃仙草”与“防暑降温”。福建、广东等地吃仙草(凉粉草熬制),有“六月大暑吃仙草,活如神仙不会老”之说;还有“吃伏羊”(江苏徐州等地)、“喝绿豆汤”“吃薄荷粥”等习俗,均以清热解暑为目的。
秋季节气饮食习俗
立秋:习俗为“贴秋膘”与“啃秋”。北方有“贴秋膘”传统,吃炖肉、烤肉等,补充夏季耗损的脂肪;南方则有“啃秋”习俗,吃西瓜、桃子等水果,寓意“咬住秋天”;还有“立秋吃肉”(如东坡肉),符合“养收”原则。
处暑:习俗为“食鱼”与“酿桂花酒”。沿海地区吃鱼(如鲈鱼、鳗鱼),此时洋流带来丰盛的海洋大餐;部分地区有“酿桂花酒”的习俗,用清晨芭蕉叶上的夜露与桂花同酿,寓意“秋意浓”。
白露:习俗为“酿酒”与“润肺”。民间有“白露酿酒”的传统,用新收的稻米、糯米酿酒(如白露米酒),此时天气适合发酵;还有“喝白露茶”(老南京)、“吃桂圆”(温州)、“喝白露汤”(当归、党参炖乌鸡)等习俗,均以润肺生津为目的。
秋分:习俗为“吃芋头”与“蒸蟹”。南方有“秋分吃芋头”的传统,芋头营养丰富,易于吸收,是“以素贴秋膘”的佳品;还有“秋分蟹肥”的说法,吃蟹(用蟹八件拆解)是此时的经典习俗,寓意“丰收”。
寒露:习俗为“吃糕”与“降燥”。北方有“寒露吃花糕”的习俗,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;还有“吃栗子”“吃芝麻”等习俗,以降燥润肺、增强体质。
霜降:核心习俗为“吃柿子”与“补冬”。北方吃柿子(“霜降柿子红,时至秋日终”),柿子能御寒保暖、补筋骨;还有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说法,吃羊肉、兔肉等,为冬季进补做准备。
冬季节气饮食习俗
立冬:核心习俗为“吃饺子”与“补冬”。北方有“立冬饺子夏至面”的谚语,饺子形似耳朵,寓意“防冻耳朵”;还有“酿冬至酒”(用新收的粮食酿酒)、“做冬至肉”(腌制腊肉)等习俗,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。
小雪:习俗为“腌菜”与“吃糍粑”。北方家家户户腌萝卜、雪里蕻等冬储菜,应对冬季蔬菜短缺;南方部分地区吃糍粑(糯米制成,蘸糖或芝麻),寓意“丰收”与“团圆”。
大雪:习俗为“吃火锅”与“炖肉”。北方有“大雪吃火锅”的传统,用铜炉子涮羊肉、白菜、豆腐等,驱寒保暖;部分地区有“大雪腌肉”的习俗, *** 香肠、腊肉,为春节做准备。
冬至:核心习俗为“吃饺子/汤圆”与“祭祖”。北方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谚语,饺子象征“团圆”;南方则吃汤圆(糯米制成,甜馅),寓意“圆满”“团圆”,还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;还有“酿冬至酒”“做冬至肉”等习俗,部分地区吃羊肉(如宁夏羊肉粉汤)、馄饨(无锡“冬至馄饨”)。
小寒:习俗为“吃粥”与“吃羊肉”。北方吃腊八粥(多种谷物、豆类、坚果熬制),寓意“丰收”;南方吃南瓜粥、红薯粥、桂圆粥等,暖胃驱寒;还有“吃羊肉”(如红烧羊蝎子、羊肉汤),羊肉性温,能补气血、祛寒冷。
大寒:核心习俗为“吃团圆饭”与“备年货”。此时临近春节,家家户户做团圆饭(如东北“铁锅炖大鹅”、南方“年夜饭”),储备年货(如腊肉、香肠、糖果),寓意“年终岁尾,展望新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