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,主要发生在冬季封河期和春季开河期两个关键阶段。
冬季封河期:当气温降至0℃以下,河流开始结冰,流凌(冰花、冰块随水流移动)逐渐聚积冻结,自下而上逐段封冻。此时若遇气温骤降或流凌密度大,冰凌可能阻塞河道,形成冰塞或冰坝,导致水位逐步抬高,引发凌汛。
春季开河期:春初气温回升至0℃以上,封冻的冰盖开始融化。上游河段因纬度低、升温早,先于下游解冻,融冰携带大量冰块下泄。若下游河段仍封冻或河道狭窄、弯曲,冰块易卡塞形成冰坝,拦截上游来水,使水位骤涨,形成凌洪。
凌汛发生的主要原因
凌汛的发生是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,核心在于“冰凌阻塞”与“水量积蓄释放”的矛盾,具体包括以下关键因素:
1. 有冰期的河流:凌汛的前提是河流处于零度以下的气温环境,具备结冰条件。这类河流多分布在高寒或中高纬度地区,如我国黄河、黑龙江、松花江等。
2. 河流流向为低纬度→高纬度:这是凌汛发生的关键地理因素。低纬度河段(上游)升温快、开河早,高纬度河段(下游)升温慢、开河晚。冬季时,下游先结冰,冰层阻水缩小过水断面,使上游来水积蓄;春季时,上游先解冻,融冰携带冰块下泄,遇到下游未解冻的冰层阻挡,易形成冰塞或冰坝。
3. 河道形态上宽下窄或弯曲回环:河道形态加剧了冰凌阻塞的风险。若河道上宽下窄(如黄河下游“地上河”)或弯曲回环,冰凌易在狭窄、浅滩或转弯处堆积,无法顺利下泄,进而形成冰坝,抬高上游水位。
4. 气温变化的“文开河”与“武开河”:开河方式直接影响凌汛的强度。文开河是气温缓慢回升,冰凌逐步融化,危险性较小;武开河是气温猛升或水位暴涨,大块冰凌汹涌而下,易形成冰坝,导致水位骤涨,是凌汛灾害的主要诱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