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的起始时间由干支纪日法和二十四节气共同确定,核心规则是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。具体来说,从夏至节气当天开始,依次往后数第三个庚日(天干中第七位的“庚日”,每10天出现一次),即为初伏(头伏)的开始;第四个庚日为中伏(二伏)的开始;立秋节气后的之一个庚日为末伏(终伏)的开始。初伏和末伏固定为10天,中伏则因夏至与立秋之间庚日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——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,中伏为10天;若有5个庚日,中伏则为20天(如2024年中伏为20天,2025年中伏为10天)。
三伏天中最热的时段:中伏
民间素有“冷在三九、热在中伏”的谚语,中伏通常是三伏天里最热的阶段。其主要原因在于:
1. 热量累积效应:入伏后,地表湿度逐渐增大,每天吸收的太阳热量远多于散发的热量,地表层热量持续累积,到中伏时达到峰值,导致气温居高不下。
2. 湿度与气压影响:夏季雨水较多,空气湿度大(尤其是南方地区),水的比热容远大于干空气,使得热量不易散发,加剧了闷热感;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,其内部的下沉气流抑制了云层形成,天气晴朗少云,阳光直射地面,进一步提升了气温。
具体到某一地区或某一年,更高气温可能因天气系统变化略有波动(如东南沿海地区有时末伏会更热,但整体而言,中伏仍是三伏天中最热的时段)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