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有什么传统食物

admin

江南一带的清明标志性美食,以野生“浆麦草”榨汁混合水磨糯米粉揉制而成,馅料多为细腻糖豆沙或糖猪油,蒸熟后油绿如玉、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。既是清明祭祖的必备供品,也是春季尝新的风味小吃,深受大众喜爱。

艾粄(bǎn)

客家人的传统小食,遵循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的老话。采摘鲜嫩艾草洗净煮熟,剁成草泥后与糯米粉、煮艾草的水和拌成团,包入芝麻、眉豆、花生等馅料,蒸1520分钟即可。带有独特山野青草芳香,兼具祛风祛湿、驱除寄生虫的功效,适合潮湿春季食用。

清明节有什么传统食物

子推馍

又称“老馍馍”,是山西等地的传统美食,为纪念介子推而制。面团比普通馒头大(约12斤),形状多样:圆形给男人、条形“梭子馍”给已婚妇女、抓髻馍给未婚姑娘,孩子们吃的则是燕、蛇、兔等动物造型。 *** 时包入鸡蛋或红枣,上面贴有面花(如燕、虫、文房四宝等),通常整个蒸制,食用时不加热、不刀切,用手掰着吃。

暖菇包

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,以当地“暖菇草”(学名鼠曲草,又称佛耳草)为原料。南片用新鲜暖菇草 *** ,形似圆月(类似包子);北片用暖菇粉 *** ,形似弯月(类似水饺)。清明前夕食用,口感鲜嫩,带有暖菇的清香,是当地清明时节的重要食俗。

馓子(sǎn)

南北各地清明通行的油炸食品,古时称“寒具”(源于寒食节禁火习俗)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,大方洒脱;南方馓子以米面为主料,精巧细致。炸至香脆金黄,可直接食用,也可泡入汤中,是清明祭祖时的常见供品,也是日常零食。

润饼菜

闽南、潮汕、台湾等地的清明传统食物,又称“春饼”“薄饼”。以面粉擦制烘成薄皮(俗称“润饼”或“擦饼”),包裹胡萝卜丝、肉丝、蚵煎、芫荽、豆芽等混合菜肴,卷成筒状或枕头状趁热吃。甜润可口,象征“包容”(包裹万物),也寓意“包金包银”(萝卜象征金子、豆芽象征银子),寄托对子孙财运的美好期望。

菠菠粿

福州及周边地区的清明特色食品,以当地“菠菠草”(学名鼠曲草)榨汁混合糯米浆、粳米浆揉成粿皮,包入枣泥、豆沙、萝卜丝、香菇丝等馅料,用印模压成桃、鱼等形状,蒸熟后翠绿如玉。是福州人清明踏青、扫墓时的必备食品,寓意“吃青”迎春。

乌稔(rěn)饭

闽东、浙江西南地区畲族的清明传统美食,以糯米为主料,加入当地“乌稔树”的新鲜叶子煮汁浸泡9小时,捞出糯米蒸熟而成。色泽乌黑,口感绵软微甜,带有乌稔叶的特殊清香。畲族人家家户户会在清明期间 *** ,不仅自食,还会馈赠汉族亲友,成为民族和睦的象征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