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中旬起,常州家家户户启动“忙年货”模式,分为“活货”与“干货”两类。“活货”涵盖新鲜鱼肉类、鸡鸭禽蛋等,“干货”则有南货(如海参、木耳、香菇)、莲子、红黑枣等;茶食糕点(如瓜子、长生果、八宝饭原料)、香烛锡箔、年画春联、炮仗横鞭也是必备。过去,商店会推出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,民间更有“十二月里呒闲老太婆”的说法,凸显置办年货的重要性。
二、掸檐尘:除旧迎新的“清洁仪式”
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(俗称“送灶日”前后),常州民间开展“掸檐尘”——用稻草扎成扫帚,绑在竹竿上清扫屋顶、梁间、家具上的尘秽。大户人家还会擦拭家具、调整器物方位,寓意“除旧布新”;民间相信此举能扫除旧年晦气,为新岁迎来好运。
三、做团子馒头:团圆富贵的“舌尖年味”
“过了腊八就是年”,常州人过年必做团子馒头。团子通常无馅,象征“合家团圆”;馒头则有甜(豆沙、枣泥)、咸(鲜肉、菜馅)之分,寓意“真发真发”(蒸了会膨胀)。做好的团子馒头晾干后浸在清水缸中,可保存至来年清明。还有“人口团子”(小团子),寓意“报阖家平安”;小孩会在团子上点“洋红”(红色颜料),增添喜庆氛围。
四、送灶神:祈求平安的“神灵沟通”
腊月二十四是常州传统的“送灶日”,民间称灶神为“灶家菩萨”。人们用精白米粉加红糖水做“玛瑙团子”,搭配鸡、鹅、秤锤等供品,还有糖瓜、柿饼、红枣等甜食(传说能让灶神“嘴甜”,多说好话)。供桌上摆放灶君上天用的纸马、纸轿,贴上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对联,焚化纸钱锡箔、灶家经,放炮仗送灶神上天述职。
五、祭祖:慎终追远的“孝道传承”
除夕是常州人祭祖的重要日子,俗称“炯仰”(缅怀祖先)。大户人家会举行隆重的“茶筵”,供奉本家三代亡人的遗像或牌位,摆设三牲(猪头、雄鸡、鲤鱼)、豆斋饼(与常州籍帝王萧衍有关)、糕点等;小辈按辈分行跪拜礼,喊已逝父母“爹娘”,表达思念。祭祖仪式体现了“百善孝为先”的传统,让后辈铭记祖辈养育之恩。
六、年夜饭:阖家团圆的“年度盛宴”
除夕夜的年夜饭是常州人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,讲究“十全十美”(十道菜)或“六六大顺”(六冷、六热、六大菜)。必备菜品有:百页(百年长寿)、红烧鱼(富足有余)、肉圆(团团圆圆)、豆芽菜(称心如意)、索粉(富贵不断头)、水芹(路路通)、炒青菜(大人亲热、小孩有青头)。最后一道菜是“家祭菜”(百页丝、油生腐、笋干丝等),寓意团团圆圆。年夜饭不能喝粥、吃饭(“粥”与“作”、“饭”与“烦”同音),有的人家吃面条(万年长寿);饭后,小孩会收到长辈给的“压岁钱”(红包),寓意“压祟驱邪”。
七、年初一:新年开端的“讲究习俗”
大年初一凌晨,常州人会起床“接年”:喝“炒米茶”(糯米炒香后煮的茶,寓意“炒米纳福”)、吃糖圆(糯米团子,甜甜蜜蜜)、馒头(圆满)、团子(团圆);有的人家吃馄饨(“裹金裹银”,象征新年发财)。早晨不能喝粥、吃饭(同除夕),避免“作”“烦”等不吉利寓意。小孩起床前,家长会剥橘子给他们吃,还要吃柿饼,寓意“岁朝剥橘,万事(柿)大吉”;初一串门时,主人会用“元宝茶”(茶杯中放三粒青橄榄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)或“炒米茶”招待客人。
八、走亲戚:人情往来的“温情传递”
大年初三开始,常州人家互相走亲戚拜年。主人会烧“噗鸡子肉圆索粉汤”(鸡蛋、肉圆、索粉的组合)待客,寓意“隆重款待”;有教养的客人一般只吃一个鸡蛋和一碗索粉汤,留一个鸡蛋和肉圆在碗中,表示“留有余地,常来常往”,体现人情往来的温情与传统。
九、非遗与民俗活动:热闹喜庆的“文化盛宴”
近年来,常州春节融入了丰富的非遗与民俗活动。比如“城门挂春联”(已连续举办十年,2025年主题为“城耀长三角,三千载春秋演义”)、“花火鱼灯会”(打铁花、鱼灯会、傩戏、舞灵蛇等),以及乡村过大年活动(如金坛仙姑村的舞龙舞狮、挑花篮、年货市集,社渚镇的青虾交易中心年货节)。这些活动将传统非遗(如留青竹刻、风筝扎制、剪纸、麦秆画)与现代文旅结合,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与文化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