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重阳节植根于传统农耕文化与地域民俗,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以“祈寿、感恩、团圆、驱邪”为核心的多重寓意,既保留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共性,也融入了江西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。
1. 长寿安康的生命祈愿
“九”为数字之极,象征永恒与长久;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暗含“生命绵长”的美好期许。江西传统习俗中,吃重阳糕(以“糕”谐“高”,寓意“步步登高、健康长寿”)、饮菊花酒(古人认为菊花“延年客”“延寿客”,可祛病延年)、登高望远(舒展身心、增强体质)等活动,均是围绕“祈寿”展开的核心仪式。例如,南昌一带重阳节必吃重阳糕,糕上插重阳旗(红纸雕花三角形小旗),象征“福寿双全”;宜春、上饶等地农家则酿造“重阳酒”(土法糯米酒),认为重阳日酿的酒能“驱寒养身、延年益寿”。
2. 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
江西将重阳节视为“敬老节”的重要载体,强调对长辈的感恩与关怀。1992年,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江西省首次“老人节”,通过官方形式推动“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”的社会风气。如今,江西多地重阳节期间会组织退休职工文艺表演、社区孝心活动(如儿女带老人登高、吃团圆饭),景区(如庐山、滕王阁)针对老人推出免票政策(6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免费游览),均体现了对老年群体的尊重与关爱。
3. 丰收感恩的农耕印记
重阳节正值秋收尾声,江西传统习俗中保留了“尝新荐祖”的环节,通过食用新收的农作物(如薯包、糍粑、重阳糕)感恩自然的馈赠。例如,赣州一带家家户户重阳节吃“薯包”(用脚板薯擂成泥浆,油炸而成),象征“丰收团圆、家庭和睦”;上饶广丰地区则打“麻糍”(糯米蒸熟后舂制而成),作为节日美食供客人品尝,寓意“年年有余、生活甜蜜”;婺源篁岭的“晒秋节”(将玉米、辣椒、南瓜等农作物晾晒在屋顶、窗台),既是展示丰收成果的方式,也是对土地与劳动的敬畏。
4. 驱邪避灾的美好期盼
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是“煞气”较重的日子,需通过特定习俗驱邪保平安。江西传统习俗中,插茱萸(将茱萸佩戴在手臂或插在头上,认为其香味能“避恶气、御初寒”)、登高(“辞秋”仪式,告别秋冬交替的寒凉,寓意“远离灾祸”)等活动均有驱邪的寓意。例如,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诗句,正是江西及周边地区重阳插茱萸习俗的真实写照。
5. 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
江西重阳节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,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例如,婺源篁岭的“晒秋节”被评为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通过展示丰收场景与民俗风情,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;南昌的“登高”习俗(如登滕王阁、梅岭),不仅延续了古人对山岳的崇拜,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灵感来源(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即作于重阳节);而“重阳糕”“菊花酒”等传统食物,则保留了古代饮食文化与节日仪式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