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(西起湖北宜昌、东至华东沿海,涉及上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等省份)的典型梅雨天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。这一时段是东亚夏季风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,因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而得名,又因空气湿度大、物品易发霉而被称为“霉雨”。
梅雨期的开始与结束(入梅、出梅)
气象上将梅雨开始称为“入梅”,结束称为“出梅”。入梅时间多数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,出梅时间多数在7月6日至7月10日之间,梅雨期历时一般为20多天。例如,正常年份的梅雨多集中在“芒种”(6月上旬)至“夏至”(6月下旬)两个节气内,时长约2030天。
年际变化与特殊情况
梅雨时间及强度存在明显年际波动:
早梅雨:若5月底至6月初形成梅雨(芒种前开始),称为早梅雨,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7月下旬,甚至引发洪涝;
迟梅雨: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,称为迟梅雨,持续时间较短(约半个月),但多雷雨、阵雨;
特长梅雨:如1954年,梅雨期长达59天,导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;
空梅:部分年份梅雨期极短或未出现,如1958年,易引发干旱。
梅雨的形成背景
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,形成准静止锋所致。其持续时间长、雨量集中,是我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之一,对农业生产(如夏熟作物收割、水稻栽插)影响较大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