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代婚礼遵循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的传统框架,整体分为婚前礼(议婚、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)、正婚礼(亲迎、拜堂、同牢合卺、结发)、婚后礼(庙见、拜舅姑)三大阶段,核心强调“夫妇一体”的内涵。
一、婚前礼:婚姻的筹备与确认
1. 议婚:由父母或媒人主导,考察双方门第、家财、才德、年龄(男子1420岁、女子1316岁为适婚年龄)及生育能力。虽有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的传统,但女子仍有自主空间——若不满意聘礼或男方,可拒绝议婚;甚至有女子为嫁心仪之人坚守不嫁,最终如愿的案例。
2. 纳采: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(主要为雁,象征忠贞),正式提出联姻请求。若女方同意,进入下一步。
3. 问名: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及生辰八字,男方带回占卜(以龟甲、蓍草推算吉凶)。若得吉兆,说明双方八字相合,可继续推进。
4. 纳吉:男方将占卜结果告知女方,正式确定婚姻关系,并赠送聘礼(包括黄金、布帛、牲畜等,等级因家庭身份而异——达官显贵可达黄金两万斤,平民则以布帛、粮食为主)。聘礼的核心是“明媒正娶”,区分妻妾身份。
5. 纳征:男方正式下聘,聘礼数量需符合双方身份,同时女方需回赠定妆礼(如绣品、首饰),象征双方家庭对婚姻的认可。
6. 请期:男方通过占卜选择吉日(避开伏日、反支日、血忌日等禁忌),并征求女方意见。若女方同意,确定婚期;若不同意,需重新占卜。
二、正婚礼:婚礼的核心仪式
1. 亲迎:婚礼当天,新郎身着礼服(如深衣、冕服),带领迎亲队伍(含鼓乐、侍者、红烛)前往女方家。女方家需设宴款待迎亲队伍,新娘则由女性长辈(如母亲、姑姑)梳妆打扮,穿上大红汉服(交领右衽、宽袖拖地,象征端庄),等待出嫁。新郎到后,需向女方父母行拜礼(如稽首),请求迎娶新娘;女方父母则会叮嘱新人婚后要“相敬如宾、孝顺父母”,随后新娘由新郎牵手下轿(或登车)。
2. 入场与沃盥礼:新人入场时,由手捧红烛的侍女成对走在前面,营造喜庆氛围;随后新人并肩入场,面向宾客行拱手礼(男子左手在上、右手在下,女子右手在上、左手在下,手藏袖中,鞠躬90度),表示对来宾的感谢。接着进行沃盥礼:新人分别坐在蒲团上,侍者端来盖有红巾的洗手盆(象征洁净),伴娘掀开红巾,为新人浇水净手(新郎自行洗脸、洗手,新娘仅擦手,因古代女子有妆容不便洗面)。沃盥礼寓意“洗去尘埃,开启新生活”,体现汉代对婚礼仪式的郑重。
3. 同牢礼:侍者将“牢”(一牲之肉,如猪肉、羊肉,象征共同生活的基础)置于新人中间的案几上,分肉至两个碗中,配以黍、稷等主食及酱、菹等调味品。新人举箸共食,象征“同甘共苦、福寿同享”,从此成为“一家人”。
4. 合卺礼:侍者将匏(葫芦)对剖为两半(象征夫妻合二为一),倒入甜酒(象征生活甜蜜),用红丝带系住两个瓢。新人各执一瓢,先饮一半,再交换瓢饮尽,象征“同甘共苦、生死与共”。葫芦的“苦”与酒的“甜”结合,寓意夫妻二人将共同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。
5. 拜堂礼:新人依次进行“三拜”——拜天地(感谢天地造化,赐予婚姻缘分)、拜尊长(向双方父母行跪拜礼,感谢养育之恩,父母会回赠礼物,如首饰、衣物,象征对新人的祝福)、夫妻对拜(互相行礼,表示“相敬如宾、白头偕老”)。拜堂后,新人需向宾客行礼,感谢大家的到来。
6. 结发礼:伴娘剪下新娘一缕头发,伴郎剪下新郎一缕头发,将两缕头发系在一起(放入同心锁或红绸中),象征“结发同心、白头到老”。苏武《诗四首》中“结发为夫妻,恩爱两不疑”的诗句,正是“结发夫妻”的由来。
三、婚后礼:婚姻的巩固与延续
1. 庙见:婚后第三天,新人需前往男方宗庙祭拜祖先,告知祖先婚姻之事,祈求祖先庇佑。庙见是古代婚姻“名正言顺”的重要环节,象征新人正式融入男方家族。
2. 拜舅姑:婚后第二天清晨,新娘需早起梳妆,向公婆(舅姑)行拜礼(如稽首),并奉上茶水(象征孝顺)。公婆则会回赠礼物(如金银首饰、布料),并嘱托新娘“持家有道、相夫教子”。拜舅姑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