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脉络,其习俗以“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、饮食传承”为核心,融合了自然崇拜、历史纪念与地域特色,以下为主要内容:
1. 赛龙舟:水上竞渡的狂欢
赛龙舟是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,起源于上古先民的龙图腾祭祀(模拟苍龙七宿“飞升”),后与屈原传说结合(百姓划舟拯救投江的屈原,或驱散江中鱼群以免啃食其身体)。传统龙舟以木质为主,船头装饰龙头,船身绘有鳞甲,参赛者随着鼓点奋力划桨,舟如箭发。现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南方沿海及长江流域(如湖南汨罗、广东东莞、浙江温州)尤为盛行,部分地区还衍生出“抢鸭子”“水上捉鸭”等互动环节。
2. 吃粽子:包裹思念的时令美食
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符号,最初为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(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“以菰叶裹黍米煮之”),后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载体(百姓投米团入江,防止鱼虾啃食屈原身体)。主要原料为糯米,辅以馅料(北方多包红枣、豆沙,称“甜粽”;南方多包咸肉、蛋黄,称“咸粽”),用箬叶或柊叶包裹成三角锥形、四角形等。食用时搭配白糖、蜂蜜或酱油,清香软糯,寓意“团圆安康”。
3. 挂艾草菖蒲:驱邪防病的“绿色屏障”
艾草与菖蒲是端午节的“驱邪神器”。艾草茎叶含挥发芳香油,能驱逐蚊蝇、净化空气,中医认为其有“温经止血、散寒止痛”之效;菖蒲叶片似剑,民间视为“斩邪之器”。传统习俗中,人们将艾草、菖蒲捆绑成束,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,部分地区还会用艾草煮水洗澡(称“浴兰节”,源自《大戴礼》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),以预防皮肤病、驱除疫病。
4. 佩香囊:随身携带的吉祥符
香囊又称“香袋”“香包”,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,以彩色丝线绣制而成,形状多样(如圆形、方形、动物形)。内装雄黄、苍术、艾叶、薄荷等中药材,香气浓郁,不仅能驱虫避蚊,还寓意“避邪驱瘟”。传统香囊上常绣有“五毒”(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图案,象征“镇住邪恶”;也有绣“福”“寿”“平安”等字样,表达对家人的祝福。
5. 栓五色丝线:祈福保平安的“吉祥结”
五色丝线象征“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”五方五行(青对应东方木、红对应南方火、白对应西方金、黑对应北方水、黄对应中央土),被视为“吉祥色”。端午清晨,大人将五色丝线系于孩子的手腕、脚腕或脖颈,寓意“避邪除灾、保佑安康”;部分地区还有“扔丝线”习俗:端午后的之一个雨天,将丝线剪下扔进雨中,象征“带走疾病与晦气”。
6. 饮雄黄酒:驱邪解毒的传统饮品
雄黄酒是用雄黄浸泡的白酒或黄酒,雄黄为硫化物矿物(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),传统认为其能“杀百毒、辟百邪”。端午当天,大人将雄黄酒涂抹于孩子的额头(画“王”字,象征“老虎的额纹”,寓意“像老虎一样勇猛”)、耳鼻或手腕,以防蚊虫叮咬、避邪解毒;部分地区也有少量饮用雄黄酒的习俗(需注意:雄黄含砷,过量饮用有害健康,现代多外用)。
7. 系百索(长命缕):祈求长寿的绳结
百索又称“长命缕”“续命缕”,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,形状细长。端午清晨,人们将其系于孩子的手腕、脚腕,或挂在床帐、摇篮上,寓意“锁住生命、祈求长寿”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代“避兵鬼、延寿命”的信仰,与“栓五色丝线”异曲同工,部分地区还会在百索上挂小铃铛,象征“驱邪避凶”。
8. 躲午与归宁:“避恶”的家庭传统
古代北方将五月视为“恶月”(气温升高、疫病流行),端午当天有“躲午”习俗:父母将未满周岁的孩子送往外婆家躲避,以避“恶气”;而已经出嫁的女儿则会在端午当天回娘家探望父母(称“归宁”),既是对亲情的维系,也寓意“躲避灾祸”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家庭团聚与平安的重视。
9. 吃五黄与咸鸭蛋:时令饮食的特色
“五黄”指名称中带“黄”字的五种食物(如黄瓜、黄鳝、黄鱼、咸蛋黄、雄黄酒),传统认为端午吃“五黄”能“接青黄不接”(农历五月是青黄不接的时节,“五黄”象征丰收与富足),同时驱邪避暑。咸鸭蛋也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,用盐水或草木灰腌制而成,蛋黄红亮、咸香可口,与粽子搭配食用,是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。
这些习俗贯穿端午节的始终,既有对自然的敬畏(如驱邪避疫),也有对历史的纪念(如缅怀屈原),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(如祈福长寿、家庭团聚)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