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析常州为什么叫龙城

admin

常州别称“龙城”的由来,是历史传说、考古实证、文化传承与官方认可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以下几重维度:

一、史前龙文化的考古溯源:常州是江南龙形象的重要发源地

常州与龙的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境内出土的多件龙形文物实证了其“龙兴之地”的早期形态。其中,青城墩遗址(今常州经开区横林镇)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“龙首纹玉饰”(距今约5500—5300年),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龙形玉器之一,造型完整、工艺精湛,被誉为“江南之一龙”;三星村遗址(今金坛区朱林镇)出土的龙形骨器(距今约6500—5500年),以大型动物肋骨制成,头部有人工修整的嘴部、额头及眼睛,尾部削薄如蛇尾,展现了江南先民对龙形象的早期塑造。这些文物不仅填补了江南龙文化的空白,更奠定了常州“龙城”的历史根基。

浅析常州为什么叫龙城

二、南朝萧氏帝王与“六龙”传说:龙城之名的核心渊源

常州“龙城”之名的广泛传播,与南朝齐、梁两代的萧氏帝王密切相关。西晋末年,“永嘉之乱”后,萧氏家族从山东兰陵南渡,侨居常州武进县东城里(今新北区万绥镇),史称“南兰陵”。萧氏家族在齐、梁两代出了15位皇帝(齐高帝萧道成、梁武帝萧衍等),成为“龙兴之地”。

其中,“六龙”之说源于两代帝王的“龙兴”经历:

齐高帝萧道成早年师从学者雷次宗习《周易》,其谋士荀伯玉曾做“时乘之梦”(梦见萧道成乘船,腋下有翅化为六龙),萧道成借此以“六龙御天”的《周易》理论为自己造势,最终代宋建齐;

梁武帝萧衍继齐立梁,同样借助“六龙”之说强化统治合法性,其故乡武进(常州)因此被称为“六龙城”。

三、文字与官方的固化:“六龙城”到“龙城”的演变

“六龙城”的名称在宋代已广泛流传,宋代文学家苏轼、李纲等均有“六龙城邑郁嵯峨”“六龙城”等诗句提及。而“龙城”之名的正式确立,则与明清时期的官方认可密切相关:

明隆庆六年(1572年),常州知府施观民创建龙城书院(遗址位于今局前街小学),书院以“龙城”命名,标志着“龙城”作为常州别称的官方化;

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,三次到常州天宁寺拈香,题写“龙城象教”匾额(“象教”为佛教别称,“龙城”指代常州),进一步确认了“龙城”的官方地位。

四、民俗与遗迹的传承:龙文化的生活印记

常州的“龙城”之称,更融入了民间习俗与城市遗迹之中:

地名遗迹:常州境内有109处带“龙”的地名,如化龙巷(传说老人葬父于此,其子未至约期挖土,见父身披龙鳞化白光遁去,故得名)、龙虎塘(元代称“龙窟荡”,因藻江河深潭大旱不枯得名)、龙城书院(明代常州更大书院,现为局前街小学)等;

民俗活动:常州有“白云溪龙舟竞渡”(清代有“龙舟处处有,毗陵最为盛”的美誉)、“罗溪太平龙灯”“孟河四爪太平神龙”等传统民俗,其中“白云溪竞渡”源于梁武帝时期“六龙栖居”的传说,至今仍是常州重要的文化符号。

综上,常州“龙城”之称是史前龙文化的根基、南朝帝王的历史印记、官方与民间的共同传承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背后蕴含的是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龙文化基因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