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礼仪认为,遗像的核心功能是丧事期间标识逝者神灵(与灵位共同承担祭拜作用)。根据《朱子家礼》《大明会典》等传统规范,下葬后遗像的使命已完成,理论上应毁弃或收纳,不宜长期在客厅、室内等日常活动区域摆放——这与“不以死伤生”的传统理念一致,避免长期暴露的遗像影响生者情绪(尤其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心理压力)。
但现代生活中,多数家庭会将遗像作为情感寄托载体保留,只要遵循“尊重与适度”原则,是可以摆放的。需注意的是,摆放行为需兼顾家庭共识与情感舒适度,若家人因遗像产生过度悲伤或不适,应及时调整。
遗像的正确保管方式
1. 摆放位置:兼顾尊重与日常
传统庄重场所:若有家族祠堂,可将遗像与灵位共同安置于祠堂东/北侧墙面(避开正门),每年清明擦拭维护;或置于家中书房、独立佛龛等安静角落,既便于祭拜又不干扰日常。
现代简约方式:将遗像与家人照片一同挂在客厅/玄关照片墙(避免正对大门,大小适中),让其融入家庭氛围;或放在书架、衣柜上层等高处,既容易看到又能避免碰撞。
禁忌位置:绝对避免放在卧室(干扰睡眠、违背“阴阳相隔”传统)、杂物间/阳台(环境脏乱、阳光直射易褪色)、柴房等不洁或次要空间。
2. 收纳技巧:防潮防尘与便捷兼顾
临时收纳:丧礼结束后,用新红布(象征吉祥护佑,忌黑布/青纱)包裹遗像,装入防潮防蛀的收纳盒(如无酸纸盒),放在衣柜、储物柜上层;每年清明、忌日取出擦拭相框(去除灰尘、检查是否受潮)。
长期保存:将遗像扫描为电子版(高清格式),存入云端、加密硬盘或 *** 家庭电子相册,既能防止物理损坏,也方便后代查阅;若条件允许,可将实体遗像与电子版一并交给子女保管,实现家族记忆传承。
3. 特殊情况的处理
随骨灰下葬:若逝者生前重视“团聚”,可将遗像用防水材料(如塑封袋)密封,放入骨灰盒外侧夹层(需提前确认墓园规定)。
专业机构保管:若家庭无合适条件(如频繁搬家、无专人维护),可选择正规殡仪服务机构(需确认资质、签订详细协议),将遗像存入恒温恒湿设备;部分机构提供远程祭扫服务,可通过线上平台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