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

admin

粽子古称“角黍”(以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)或“筒粽”(竹筒装米)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一种时令食品与祭品,并非一开始就专属于端午。至晋代,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;南北朝时馅料趋于多样;唐宋以后品类与形制更加丰富。关于“纪念屈原而投粽”的说法,成型较晚,见于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的传说,学界多认为属于后起的民俗解释,用来为既有食俗赋予文化意义。

核心由来一览

由来脉络 | 核心内容 | 时间与证据要点

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

原初形态 | “角黍”“筒粽”作为夏至—端午间的时令祭品,用于祭祀祖先与水神,取阴阳调和、驱疫避恶之意 | 春秋已有“角黍”;古俗在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

纪念意义的附会 | 传为屈原投江后,民众以竹筒贮米或包粽投江,或以楝叶、五彩丝防蛟龙窃食,遂与端午紧密相连 | 见《续齐谐记》(南朝梁),属后世解释

习俗定型 | 粽子在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,唐宋元明清不断丰富做法与寓意 | 晋代文献记载;后世沿袭并扩展文化内涵

文化寓意与当代意义

祈福纳祥:以芦苇/箬竹叶的清香与糯米之洁,寄托辟邪安康与家宅平安。

人丁兴旺与功名祝愿:因“粽”与“众”“中”“宗”谐音,常被赋予求子(众子)、高中(中举功名)、光宗耀祖等吉祥寓意。

团圆与礼俗:端午时节亲友互赠粽子、合家共食,体现团圆与分享的情感,至今仍是重要的节令饮食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