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守岁源于什么时候

admin

除夕守岁作为中国传统年俗的核心环节之一,其形成与演变贯穿了古代社会对“岁末除旧、新年迎新”的精神追求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。

1. 起源背景:早期岁末驱邪仪式

早在周、秦时期,民间已有“岁末逐除”的传统。每年年末,皇宫及民间会举行“大傩”仪式——通过击鼓、焚烧等方式驱逐“疫疠之鬼”(古人认为岁末是邪祟作乱的时段),这一仪式被视为守岁的早期雏形。当时虽未明确“守岁”之名,但“守夜驱邪”的核心逻辑已奠定。

除夕守岁源于什么时候

2. 名称与习俗的正式确立:西晋时期

守岁的名称及习俗最早见于西晋文献。西晋周处的《风土志》详细记载了除夕的系列习俗:“馈岁”(邻里互赠礼物)、“别岁”(亲友聚餐告别旧岁)、“分岁”(家族长幼共饮祝福)、“守岁”(终夜不眠以待天明)。“守岁”已成为民间普遍的岁末活动,标志着这一习俗的正式成型。

3. 传说溯源:民间故事的演绎

守岁的习俗还融合了民间对“年兽”与“祟”的传说,为其增添了奇幻色彩:

年兽传说:太古时期,凶猛的“年兽”每365天深夜出没伤人,百姓发现其惧怕红色、火光与响声,遂在除夕夜紧闭门窗、贴红纸、燃爆竹,并聚众熬夜防备,待“年兽”离去后庆祝,逐渐形成守岁传统。

祟的传说:古时有“祟”(形如黑身白手的小妖),专在除夕夜摸熟睡孩童的脑门致其痴呆。家长为保护孩子,整夜点灯陪伴,称为“守祟”。后因“祟”与“岁”谐音,演变为“守岁”,寓意“驱祟保平安”。

4. 文化内涵的深化:从驱邪到祈福

随着社会发展,守岁的意义逐渐从“驱邪避灾”转向“珍惜光阴、祈福纳祥”。汉代以后,守岁成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:年长者守岁象征“辞旧岁、惜光阴”,年轻人守岁则寓意“延长父母寿命”;守岁伴随的灯火通明、年夜饭、拜年等活动,强化了家族凝聚力与新年的希望。

综上,除夕守岁的起源可追溯至周秦时期的岁末驱邪仪式,西晋时期正式确立名称与习俗,后经民间传说与文化演变,成为集驱邪、祈福、团聚于一体的重要年俗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