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婚礼流程融合传统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与地方特色,核心环节围绕“筹备迎亲婚礼回门”展开,注重仪式感与家族,以下是详细步骤:
一、婚前筹备:确定基础框架
1. 择日:
正日子(婚礼当天)由男方家选定,待客日(女方家待客、筹备嫁妆的日子)由女方家选定,通常待客日在正日子前34天。部分地区需结合双方生辰八字,避开冲煞。
2. 订婚:
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,双方协商彩礼(包括黄金、家电、家具、布料等,金额因地域、家庭经济而异,常见520万元)、嫁妆(女方陪嫁的物品,如衣物、电器、压箱钱等)。订婚后,双方家庭正式确立婚姻关系。
3. 送日子:
男方将选定的正日子、迎亲时间、彩礼清单等写成“日子帖”,由媒人或专人送往女方家,女方确认后回复“回帖”,表示同意。
4. 铺房:
婚礼前12天,女方家布置新房(贴喜字、挂红绸、摆放嫁妆),部分地区由“全福人”(父母双全、公婆健在、子女双全的女性)铺床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
二、婚礼当天:迎亲与入门
1. 迎亲准备:
婚礼当天早晨,男方家请“红总”(主持婚礼的长者)统筹安排:写对联、下请柬、启用车轿(官轿、花轿)、请乐队(粗细两班,交替演奏喜乐)、厨师、帐房先生等。吹鼓手更先到主家门口“鼓门”(用大杆号吹奏),主家开门后将吹鼓手迎进家里,再“鼓洞房”。
2. 迎亲出发:
早饭吃“喜面”(寓意“长寿”)后,迎亲队伍启程。队伍包括:吹鼓手、旗锣伞扇、官轿(新郎乘坐)、花轿(新娘乘坐)、压轿童子(父母双全的小男孩)、大公鸡(轿内放置,象征“吉祥”)、上头礼(日照等地随轿携带,用于新娘上头)。“三吹三打”(吹鼓手吹奏3次、停顿3次)后,新郎方可进入女家。
3. 女方家流程:
堵门与盘问:新娘家门口由亲友“堵门”(阻止新郎进入),新郎需给红包、说吉祥话(如“百年好合”“早生贵子”)才能进门。
拜见女方长辈:新郎向女方父母、祖先行礼(鞠躬或磕头),女方长辈给“改口红包”(寓意“认亲”)。
新娘准备:新娘梳妆打扮(“开脸”:用红线绞去脸上绒毛;“上头”:将发辫绾成髻,象征“成人”),穿红嫁衣(凤冠霞帔或现代礼服,部分地区喜棉忌单,夏天也缠棉絮)。
哭嫁与上轿:新娘向父母行“辞娘礼”(感谢养育之恩,哭声越大越吉利),由兄弟用椅抬出或背着跑(博山一带),伴娘护卫。新郎带人“象征性争夺”后,将新娘请入花轿。新娘上轿时,母亲或家人向轿内泼水(“嫁出去的女儿,泼出去的水”,寓意女儿开启新生活)。
4. 迎亲返回:
花轿起程,队伍吹吹打打,沿途鸣炮。部分地区有“压街”(抬轿者故意颠簸)、“燎轿”(用火把绕轿3次,驱邪)环节。新娘兄弟“压车”(跟随送亲,部分地区称“送车”),母亲一般不送亲。
三、婚礼仪式:拜堂与合卺
1. 入门:
迎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,鸣炮、奏乐。新娘下轿时踩“红毡”(或“倒毡”,由两人传递红毡,新娘脚不沾地),跨“马鞍”(寓意“平安”)、“火盆”(寓意“红红火火”)。部分地区有“祭门”(男方伯父带领叩头祭门,用猪头、鸡、鱼三牲)环节。
2. 拜堂:
新人在司仪引导下,依次向天地、男方父母、对方父母、彼此行“三鞠躬礼”(或跪拜礼)。部分地区有“敬茶”环节:新娘向公婆敬茶,公婆给“改口红包”并说吉祥话(如“好好过日子”“早生贵子”)。
3. 合卺:
新人共饮“合卺酒”(用红绳系住的葫芦或酒杯,象征“夫妻同甘共苦”),部分地区用“交杯酒”(用红绸带系住的酒杯,手臂交叉饮酒)。随后,新人入洞房,洞房内摆放“子孙饽饽”(饺子,寓意“多子多福”)、“长寿面”(寓意“长寿”)。
四、婚后习俗:延续与感恩
1. 回门:
婚礼第三天(部分地区为第二天),新娘与新郎回娘家。新娘需为公婆做一顿饭(如饺子、家常菜),表示“尽孝”。娘家举办“回门宴”,邀请亲友参加,新人致辞感谢。
2. 庙见:
部分地区(如曲阜)有“庙见”环节:新人婚后第三天到男方家祠堂祭拜祖先,告知祖先“添丁进口”,祈求祖先保佑婚姻幸福。
3. 新时代创新:
近年来,山东多地(如曲阜)推行“儒风婚尚”新时代中式婚礼,融入“纳采、问名”等传统六礼元素,增加“饮醴合德”(共饮甜酒,象征“同心”)、“家风传承”(新人宣读家风誓言)、“印信盟誓”(交换刻有家训的印章)等特色环节,摒弃高额彩礼、铺张浪费、低俗婚闹等陋习,倡导“文明、简约、温馨”的婚礼新风。
以上流程为山东婚礼的通用框架,不同地域(如曲阜、菏泽、临沂)可能有细节差异,但核心均围绕“尊重传统、家庭和睦、幸福美满”的主题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