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称呼的来源是什么

admin

农历十二月被称为“腊月”,最根本的起源是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腊祭仪式。腊祭是古代岁终最重要的祭祀活动,分为“猎祭”与“腊祭”两个核心环节——“猎”指冬季农闲时田猎获取禽兽,“腊”指用猎获的禽兽祭祀祖先与百神(如门神、户神、灶神等),以感恩神灵庇佑、祈求来年丰收与避灾迎祥。这种仪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,《礼记·月令》中就有“孟冬之月,门闾腊先祖五祀”的记载,说明当时冬季已有祭祀先祖与五祀(五种神灵)的习俗。

“腊”与“猎”的通假演变

“腊”(là)与“猎”(liè)在古代是通假字,“猎祭”因读音相近逐渐被写作“腊祭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“腊”字逐渐成为这种年终祭祀的专属代称,而举行腊祭的农历十二月也因此被称为“腊月”。这种名称演变在汉代已较为普遍,如汉代应劭《风俗通义》明确记载:“腊者,猎也,言田猎取禽兽,以祭祀其先祖也”;《风俗通·礼典》也提到:“腊者,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”,进一步印证了“腊祭”与“腊月”的关联。

腊月称呼的来源是什么

腊祭时间的固定与名称固化

秦汉时期,腊祭的时间逐渐固定。最初腊祭日期遵循“冬至后三戌”(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)的规则,南北朝时期为统一节日时间,将腊祭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,称为“腊日”。这一固定时间使“腊月”的称呼更加深入人心——既然腊祭固定在十二月,那么十二月自然被称为“腊月”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下令制定历法,正式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命名为“腊月”,十二月初八定为“腊日”,这一规定延续了后世两千余年。

引申义:新旧交替的象征

除了祭祀起源,“腊”字本身还有“接”(新旧交替)的含义。《隋书·礼仪志》记载:“腊者,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”,说明腊祭不仅是感恩神灵的仪式,更是辞旧迎新的象征。腊月作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,处于新旧年份的交替点,这种时间属性进一步强化了“腊月”名称的文化内涵——它不仅是祭祀的月份,也是告别旧岁、迎接新年的重要节点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