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雀大明王菩萨是什么

admin

孔雀大明王菩萨(梵名:Mahāmayūrīvidyārājñī),汉译有“摩诃摩瑜利罗阇”“佛母大孔雀明王”“大孔雀明王菩萨”等,是佛教密宗明王(不动、忿怒相本尊的总称)之一,以“慈悲相、灭诸毒怖畏”为核心特征,属于密教五大明王(或女性五大明王)之一。

一、名称与密号

“孔雀大明王”中的“孔雀”指其坐骑,“大明王”彰显其降伏烦恼的威德;“佛母”强调其与“多罗菩萨(度母)”的关联,被认为是诸佛事业的化现。其密号为佛母金刚(象征慈悲摄取)、护世金刚(象征护持世间),体现“慈悲与威猛并存”的密教特质。

孔雀大明王菩萨是什么

二、形象特征

根据《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》等经典记载,孔雀大明王的形象以“优雅、慈悲”为核心,具体特征如下:

身相:多为一面四臂(少数为二臂),菩萨形,面容慈蔼,肤色洁白或微红;

服饰:身着白缯轻衣,佩戴头冠、璎珞、耳珰、臂钏等庄严装饰;

坐骑:跨乘金色孔雀王(象征断尽一切烦恼恶毒),结跏趺坐于白莲座(表慈悲摄取)或青莲座(表降伏)之上;

持物:四臂分别持有开敷莲华(表敬爱)、俱缘果(表调伏)、吉祥果(表增益)、孔雀尾(表息灾),四种持物对应“息灾、增益、调伏、敬爱”的核心功能。

三、经典与起源

孔雀大明王的核心经典为《孔雀明王经》(又称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》),其起源与发展脉络清晰:

起源:据《孔雀明王经》记载,佛世时,比丘莎底被毒蛇螫伤,痛苦不堪,阿难向佛陀求助。佛陀传授“孔雀明王大陀罗尼”(根本真言:唵 摩愉啰 讫兰帝 娑嚩诃),令莎底脱离蛇毒之厄。传说雪山有金色孔雀王,因忘诵此咒被猎人捕获,后持咒解脱,成为此咒的早期传播者;

经典传承:《孔雀明王经》有多个汉译版本,包括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《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》、姚秦鸠摩罗什译《孔雀王咒经》、唐不空译《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》等,其中不空译本最为完整,附有《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》,明确了修法细节。

四、修法与功能

以孔雀大明王为本尊的修法称为“孔雀经法”(或“孔雀明王经法”),是密教“四大法”(息灾、增益、敬爱、降伏)之一,核心功能围绕“解除灾厄、增长福祉”:

主要功效:息灾(消除毒害、疾病、天灾)、祈雨止雨(调节气候)、安产(保障母婴平安)、除病延命(祛除疑难杂症);

修持要点:持诵“孔雀明王根本真言”(108遍为一单位),配合坛场布置(主尊画像、羯磨杵、孔雀尾、五色香等),并将功德回向法界众生,增强慈悲心。

五、文化影响

孔雀大明王信仰在历史上影响深远:

中国:唐代时成为国家祭祀仪轨,天宝五年(746年)不空三藏奉玄宗诏设坛祈雨获验,确立了其“护国息灾”的地位;当代汉传佛教(如台湾宜兰大孔雀山开成寺)仍在推广读诵《孔雀明王经》,与医疗、环保等议题结合;

日本:经空海传入后,东密将其视为“无双大秘法”,平安后期已有画像传世(如东京国立博物馆藏),且被认为是“护国咒语”,国家有难时举行法事祈求息灾;

文学:明代神魔小说《西游记》中,孔雀大明王被塑造为“如来佛祖的义母”(因吞佛祖而得封),虽为文学演绎,但扩大了其在民间的知名度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