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未成年的人(基础义项)
“童子”的本义指未达到成年阶段的男女,尤其强调未成年男性。古代文献中,“童子”多用来描述儿童或少年,如《论语·先进》中“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”(意为几位成年人陪伴着六七个孩子),《师说》中“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”(指教授儿童读书断句的老师),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中“操童子业”(指正在准备童子试的年轻人)。这些用法均体现了“童子”作为未成年人的核心语义。
2. 古代科举术语:童生
明清时期,科举制度中“童子”特指未考取秀才的应试者,统称“童生”。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未中秀才,均被称为“童子”或“童生”。例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中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,久不售”(成名一直未能考中秀才,仍以“童子”身份参加考试),这一用法反映了科举体系中对学识与身份的严格界定。
3. 特殊语境下的引申义
古代仆役:《仪礼·既夕礼》中“朔月,童子执帚却之”(指未成年的仆役拿着扫帚打扫),《秋怀诗》中“童子自外至,吹灯当我前”(指家中的小仆人),这里的“童子”指未成年的侍从或仆役。
道家与宗教中的“童真”:道家典籍中“童子”指童男童女(初次遗精前的男孩、初次月经前的女孩),象征生理上的纯洁;佛教中“童子”指菩萨(如文殊菩萨被称为“文殊童子”),因菩萨无念,如同世间童子般纯净,并非指年龄小。
武侠文化中的“童子身”:武侠小说里“童子”强调成年但无性经验的男性,认为这种状态对修行(如练武、修仙)有益,是常见的角色设定。
补充:瞳仁的古称
“童子”在古代还可通“瞳”,指瞳仁(眼珠)。《汉书·项籍传赞》中“舜盖重童子,项羽又重童子”(指舜和项羽都有双瞳孔,古人认为这是异相),颜师古注“童子,目之眸子”,即眼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