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子的主要部位分为外鼻、鼻腔和鼻窦三大部分,以下是各部分的详细结构及特点:
一、外鼻:面部可见的支撑与保护结构
外鼻位于面部中央,形似三棱锥体,是鼻子的“外观部分”,主要由鼻骨、鼻软骨为支架,外覆皮肤及软组织,内覆黏膜。其具体结构包括:
鼻根:鼻梁最上端与眉心(眉间)相连的狭窄部分,是外鼻与额头的过渡区域;
鼻梁:鼻根向下延伸至鼻尖的骨骼及软骨部分,是外鼻的“中轴线”,决定鼻子的挺拔度;
鼻尖:鼻子最前端的凸起处,是外鼻最突出的部位,俗称“鼻头”;
鼻翼:鼻尖两侧的弧形软组织,呈半圆形隆起,围成鼻孔的外侧边界,是鼻孔的主要支撑结构;
鼻孔:鼻翼下方的两个通气孔,是空气进出鼻腔的入口。
二、鼻腔:呼吸与嗅觉的核心腔隙
鼻腔是位于外鼻内部的狭长腔隙,被鼻中隔(骨与软骨的分隔墙)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,向前通过鼻孔与外界相通,向后经鼻后孔与鼻咽部相连。每侧鼻腔可分为两个功能区域:
鼻前庭:鼻腔的前上部,是鼻孔到鼻阈(鼻腔入口的狭窄处)的区域。此处生有密集的鼻毛,能过滤空气中的大颗粒灰尘、异物;皮下富含皮脂腺和汗腺,是鼻部疖肿(如“鼻疖”)的好发部位;
固有鼻腔:鼻腔的后下部,是主要的呼吸与嗅觉区域。其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三个阶梯状的骨性突起,称为鼻甲(上鼻甲、中鼻甲、下鼻甲),每个鼻甲下方对应一条裂隙状的空间(上鼻道、中鼻道、下鼻道)。其中,上鼻甲及上鼻道黏膜中含有嗅区(嗅细胞集中区域),负责感知气味分子;其余区域为呼吸区,黏膜富含血管、腺体,能分泌黏液(湿润空气)、温暖冷空气,并黏附空气中的细菌、灰尘,形成“鼻涕”排出。
三、鼻窦:鼻腔周围的含气骨质空腔
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空腔,共四对,均与鼻腔相通,内衬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延续。其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发音共鸣、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,以及减轻头颅重量。具体包括:
上颌窦:位于上颌骨内,是更大的鼻窦,开口于中鼻道。因开口位置高于窦底,分泌物易潴留,是鼻窦炎的常见发病部位;
额窦:位于额骨内,开口于中鼻道,左右各一,主要影响前额部位的共鸣;
筛窦:位于筛骨内,分为前、中、后三组,开口于中鼻道(前、中组)或上鼻道(后组),参与嗅觉传导;
蝶窦:位于蝶骨体内,开口于上鼻道后上方,位置较深,与颅内结构(如垂体)相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