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中秋节的风俗习惯

admin

深圳的中秋节融合了广府、客家多元文化,既有中原传统节俗的延续,也有岭南特色的创新,核心围绕“团圆”“感恩”“祈福”展开,以下是主要风俗习惯:

1. 备节:时令食材与手工制品的准备

中秋前,深圳人家家户户会提前筹备节日食材。宝安县中路、西路的广府人家会采购芋头、菱角、柿子、杨桃、香蕉等应季蔬果;阳台山一带的客家人则从果园采摘柿子,用香火“藏”熟制成清甜的红柿(象征生活红红火火);龙岗、坪山等客属区域的家庭会采收花生、柚子与青榄,一部分用于自家食用,一部分拿到墟集交易。这些食材不仅是节日的美味,更承载着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家人的关怀。

深圳中秋节的风俗习惯

2. 祭祖与拜月:仪式中的敬畏与团圆

中秋当天,祭祖是家庭的重要活动。龙岗、横岗、坪山一带的客家人有“清明不拜山,中秋扫墓”的习俗,认为秋季五谷丰登、秋高气爽,是追念先祖、祈求保佑的更佳时机,他们会携带蒸鸡、猪肉、糕点、水果等祭品到山上祭扫。夜晚的“拜月光”则是仪式 *** :广府人家会在庭院摆放八仙桌,陈列月饼、柚子、芋头、菱角等供品(其中芋头需“母子相连”——中央为芋母,四周围芋仔,寓意家庭团聚、子孙绵延);焚化月光衣、寿金等纸宝,口诵祝词(如“苹果提子沙田柚,林柿杨桃样样有”),表达对月神的敬畏与感恩。仪式结束后,家人分享供品,共享团圆饭,这顿饭被视为一年中仅次于年夜饭的重要家宴。

3. 特色食俗:舌尖上的中秋记忆

深圳的中秋饮食融合了广府与客家的风味。广府人家必吃月饼(传统为广式月饼,馅料多样,如莲蓉、豆沙、五仁等)、芋头(取“护头”谐音,寓意平安)、菱角(寓意聪明伶俐);公明楼村等地区还保留吃濑粉的传统,濑粉软糯爽滑,搭配鸡汤或排骨汤,质朴却温暖。客家人则有吃新芋仔的习俗,中秋前后的芋头新鲜肥美,象征“日子蒸蒸日上”。深圳及岭南地区旧时有“食田螺”的习惯,认为中秋前后田螺腹内无小螺,肉质肥美,且“螺”与“罗”谐音,寓意“揽财”。

4. 玩乐与祈福:童趣与传统并存

中秋夜的玩乐活动充满岭南特色。“树中秋”是传统习俗,人们用竹条扎成灯架,内置蜡烛,下系小灯,再将竹竿竖于屋顶、树梢或高台,入夜后万家灯火,与明月交相辉映,宛如星河。孩子们则热衷于 *** “柚皮灯”——将柚子掏空、刮薄、雕花,内置蜡烛,结伴提灯嬉游,《广东新语》中就有“儿童持柚火,踏歌于道”的记载。以前还有“菱角车”等手工玩具,将两个菱角中间掏空,穿筷固定,顶部挂点燃的香头,转动时香火闪烁,十分有趣。

5. 文化娱乐:月下的声音与传承

中秋夜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宝安西路一带曾流行“木鱼歌”,盲人艺人手持二胡或三弦,在月下弹唱历史故事、教化,深受村民欢迎,被称为“盲佬歌”;客家人则酷爱山歌,中秋常有“驳山歌”活动,点燃火把,聚众对唱,歌声此起彼伏,有时持续至深夜,1978年龙岗还举办过大型山歌 *** ,成为一代人的记忆。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,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,让年轻人在月下聆听历史、感受乡情。

6. 追月:余兴未尽的团圆延续

深圳及广东部分地区保留“追月”习俗,即八月十六夜再次邀集亲友,饮酒赏月、延续佳节欢乐。此俗源于南宋时期,据说因中秋夜家人团聚后余兴未尽,次日再聚以尽兴。如今在香港仍盛行“迎月、赏月、追月”三重节庆,成为岭南中秋的特色。

深圳的中秋习俗虽随时代变迁有所简化,但团圆、感恩、祈福的文化核心始终未变。月光年年依旧,每一次点亮灯笼、分享月饼,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温习与传承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