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节气的含义是什么

admin
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195°时交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明确记载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”,其本质是气温较白露节气进一步下降,地面上的露水因低温更冷,即将凝结成霜,标志着天气从“凉爽”向“寒冷”过渡,是秋季的重要转折点。

名称由来:露水的“冷”是关键

“寒露”的命名紧扣气候特征。白露时节,露水因昼夜温差大而晶莹剔透,但仍为液态;寒露时,冷空气势力增强,露水温度更低,近乎凝结成固态(霜的前奏),故以“寒”字强调温度的递进,民间也有“露水先白而后寒”的谚语,直观反映这一变化。

寒露节气的含义是什么

气候特征:昼夜温差大,秋燥加剧

进入寒露,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,天气呈现昼暖夜凉、晴空万里的特点,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(如华北地区夜间气温可降至10℃以下,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多低于20℃)。雨季基本结束,空气湿度降低,秋燥现象明显,易引发咽喉干痛、皮肤干燥等问题。

物候变化:自然界的“秋收冬藏”信号

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,生动诠释了季节转换的细节:

一候鸿雁来宾:鸿雁排成队列大举南迁,晚飞的大雁被视为“宾”,标志着候鸟正式开启越冬之旅;
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:深秋天寒,雀鸟稀少,古人观察到海边蛤蜊外壳条纹与雀鸟相似,误以为雀鸟化为蛤蜊(实则为蛤蜊繁殖旺季的巧合);

三候菊有黄华:菊花普遍开放,成为寒露时节的标志性花卉,其耐寒特性被赋予“高洁、坚韧”的文化寓意。

农事与生活:从收获到备冬的忙碌

寒露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,民间有“寒露时节人人忙,种麦、摘花、打豆场”的谚语:

北方:抓紧播种冬小麦(“寒露种麦正当时”),避免因降温影响分蘖;同时采摘棉花(“寒露不摘棉,霜打莫怨天”),防止霜冻损害棉花质量;

南方:单季晚稻收割、双季晚稻灌浆(需间歇灌溉保持湿润),防范“寒露风”(秋季冷空气入侵导致的低温冷害,会造成晚稻瘪粒、空壳);

生活养生:遵循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的原则,增添衣物保暖;饮食上多吃芝麻、糯米、蜂蜜等滋阴润燥食物,应对秋燥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