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十风俗民俗盘点

admin

正月初十:融合土地崇拜与生活祈愿的传统节日

正月初十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承载着对土地、石头的敬畏之心,以及对丰收、平安的殷切期盼,主要习俗可分为以下几类:

1. 石头节(石不动):敬畏石头的丰收祈愿

正月初十风俗民俗盘点

正月初十被称为“石头节”或“石不动”,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崇拜——石头是农耕时代的重要工具(石磨、石碾、石臼),也是房屋、桥梁的建造原料,被视为“土地之精华”(土生万物,石头为土之凝聚)。这天,民间严格禁忌搬动石头或使用石制工具(如磨、碾),甚至忌开山打石、以石盖屋,恐惊扰“石头神”影响庄稼收成。部分地区还有祭祀石头的仪式:如山东郓城,初九夜将瓦罐冻结在平滑石头上,初十晨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罐行走,若石头不落地,则预示当年丰收;河南一带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,午餐必食馍饼(用石磨磨制的面粉制成),认为吃饼可保一年财运亨通。

2. 老鼠娶亲日:与鼠共处的智慧

正月初十是多地公认的“老鼠娶亲日”(部分地区称“老鼠嫁女”),传说这天老鼠会举办婚礼,嫁女出嫁。民间认为,若惊扰老鼠娶亲,会招致全年鼠患,因此这天忌点灯、忌说话、忌开启箱柜,早早入睡,为老鼠“让路”;部分地区还会在墙角、过道遍插蜡烛,或在老鼠出没处放置糖果、花生,为其“贺喜”,甚至将鼠穴闭塞,寓意“送鼠出户,永不复归”。这种习俗看似迷信,实则是古人希望通过“仪式感”与鼠类和谐共处,减少粮食损失的生活智慧。

3. 地日:对土地的感恩与祈福

正月初十又称“地日”(初九为“天日”,天地呼应),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——土地是万物之母,承载万物生长。这天,民间通过祭祀土地神、吟唱“新年十日歌”(如“年初十,地生日,有天还有地,比是爷娘不多异,人畜房屋都依地;米麦百谷都生地”)等方式,感恩土地的滋养,祈求新年“脚踏实地、五谷丰登、平安富足”。

4. 挂花灯:添丁进口的喜庆

在广东、广西等粤语地区,正月初十有“挂添丁灯”的习俗。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,“添灯”寓意“添丁”,专为上一年生育男孩的家庭设立。这天,家庭会在社稷坛或祠堂挂上用竹篾扎架、外糊花纹纸的花灯,灯上写上新丁名字,由长辈记录族谱,象征孩子正式纳入氏族名分。部分地区还有“花灯酒”:分为“挂灯酒”(初十当天,亲友送礼祝贺)和“落灯酒”(正月十六,摆酒答谢),甚至有妇女偷取“灯带”回家祈求“早生贵子”的传统。

5. 烤狮子火:驱邪保健的民间智慧

在河北赵县等农村,正月初十有“烤狮子火”的习俗。晚饭过后,家家户户在门口燃起柴火,将家中破旧的笤帚、簸箕、旧鞋等投入火中焚烧(部分地区添加柏树枝,发出“啪啪”响声,寓意“驱邪”)。全家老少先烤前面再烤后面,边烤边念叨:“烤烤腰,腰不疼;烤烤腿,腿不疼;烤烤牙,牙不疼;烤了全身,百病不生。”有的孩子还会将馒头插在棍子上烤后食用,认为吃了这样的馒头可保一年不得病。这种习俗既是对旧物的处理,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(驱寒、杀菌)。

6. 吃传统食物:寓意吉祥的生活仪式

正月初十的食物多与“丰收、圆满、避邪”相关:

馍饼:河南、山西等地的“石头饼”,用石磨磨制面粉烙制,形状圆润,象征“财运亨通、日子圆满”;

莜面:蒙晋地区吃莜面鱼鱼(用莜麦磨制,搓成鱼形)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,同时莜面是石头磨制而成,与“石头节”呼应,表达对石头的感恩;

棒子粥:玉米面熬制的粥,颜色金灿灿,象征“粮食丰收”,且春节期间吃大鱼大肉,棒子粥易消化,符合养生之道;

炒豆子:部分地区吃炒豆子,发出“嘎嘣”脆响,寓意“给老鼠娶亲放鞭炮”,希望老鼠顺利成亲,尽早离开住所。

这些习俗虽带有传统色彩,但本质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