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国际劳动节(International Workers' Day)的定义与设立,是工人阶级争取合法权益斗争的历史结晶,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象征。
一、起源: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工人大 ***
19世纪,资本主义进入阶段,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更大化,普遍采取延长工时、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剥削工人。美国工人每天需劳动12至16小时甚至更长时间,工资却极其微薄,生活陷入水深火热。1886年5月1日,芝加哥2万多家企业的35万工人举行总 *** ,要求实行“八小时工作制”(即每天工作8小时、休息8小时、娱乐8小时)。 *** 迅速蔓延至全美,成为当时规模更大的工人运动。尽管运动遭到镇压(如干草市场导致多人伤亡),但工人们的抗争最终迫使资本家和妥协,推动了八小时工作制在美国的逐步实施。
二、确立:第二国际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
1889年7月,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(国际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)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。为纪念芝加哥工人大 *** 的英勇斗争,大会通过决议: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“国际劳动节”,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。这一决定迅速得到各国工人阶级的响应——1890年5月1日,欧美各国工人纷纷举行 *** *** 、 *** 等活动,庆祝这一属于自己的节日,标志着国际劳动节正式确立。
三、在中国:从纪念活动到法定节日的演变
中国人民对劳动节的纪念始于革命战争年代。1920年5月1日,《新青年》出版“劳动节纪念号”,发表李大钊的《“五一”运动史》、蔡元培的“劳工神圣”题词等文章,介绍国际劳动节的由来;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工业城市的工人举行首次大规模纪念活动,李大钊号召工人将“五一”视为“觉醒的日期”,陈独秀则发表《劳苦者的觉悟》,阐明“劳动创造世界”“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”的观点,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将5月1日定为法定劳动节,全国放假一天。此后,劳动节逐渐成为弘扬劳动精神、表彰先进典型的重要节日——1989年起,国务院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(每次约3000人),通过树立榜样,激励广大劳动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四、意义:劳动价值的时代彰显
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核心意义,在于肯定劳动的价值与劳动者的贡献。它不仅是工人阶级争取合法权益的历史纪念,更是对“劳动创造文明、劳动推动进步”这一真理的传承。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工人运动,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,亦或是新时代的改革开放,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。如今,劳动节已成为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者的象征,提醒人们铭记:美好生活是劳动创造的,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,应始终弘扬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”的劳模精神,让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成为时代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