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山石雕:福建福州的传统美术瑰宝
寿山石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地方传统美术,以产自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原料,通过圆雕、浮雕、薄意等技法 *** 小型雕刻作品,是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,与福州脱胎漆器、软木画并称“榕城三绝”。2006年5月20日,寿山石雕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一、历史渊源:从南朝到清代的千年脉络
寿山石雕的历史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的南朝。1965年,福州北郊五凤山南朝墓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,刀法简练、形态粗犷,是寿山石雕的早期实物证据。唐代,寿山大兴寺院,寿山石被用于刻制佛像、香炉、念珠等宗教用品,逐渐从实用转向艺术。宋代,福州成为东南沿海重要城市,寿山石俑数量增多、品类丰富(如人物、禽兽),造型生动、刀法严谨,标志着寿山石雕进入成熟阶段。元明时期,民间流行用“花乳石”刻制印章,寿山石因“洁净如玉、柔而易攻”的特性备受书画家、篆刻家青睐,篆刻家自行奏刀,推动寿山石雕技法变革(如刀具从长柄木柄改为手凿,运刀如笔)。明代,寿山石钮饰艺术长足发展,艺人在继承玉玺、铜印钮饰基础上创新,寿山石章成为文人珍藏之宝。清代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期:雍正时纳入官府征税范围;乾隆皇帝用田黄石刻制“宝印”(两根链条连接三颗印章),技艺堪称国之瑰宝;同治、光绪年间形成东门派(林谦培、林元珠为代表,擅长人物、山水、动物圆雕)和西门派(潘玉茂、潘玉泉为代表,从印钮技法中创造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)两大流派,林清卿的薄意雕刻更将寿山石雕提升至“诗意融融”的境界。
二、艺术特色:相石为核心,技法与题材的融合
寿山石雕的核心特色是“相石”(又称“审石”),强调根据石形、石色、石纹、石质的特点构思作品,巧施技艺,追求“天工合一”的境界,有“一相抵九工”之说。其材质具有“细、结、润、腻、温、凝”的特点(民间称为“石帝”“石后”,有“贵石而贱玉”之说),以田黄石(有“一两田黄三两金”之说)、芙蓉石、荔枝石等最为珍贵。
技法体系丰富,主要包括圆雕(立体造型,如人物、动物)、印钮雕(印章顶部装饰,如古兽、花鸟)、薄意雕(在石表浅层雕刻,融合中国画意境,如山水、花鸟)、镂空雕(穿透石料的多层次雕刻)、高浮雕(凸起较高的雕刻)、镶嵌雕(将不同颜色的石料镶嵌组合)、链雕(用石料雕成链条,如田黄三链章)等。作品题材广泛,涵盖人物(如《三仙醉酒》)、动物(如《猪崽满圈》)、山水(如《武夷风光》)、花鸟(如《求偶鸡》)等,既有小巧玲珑的印章、文具,也有大型群雕(如《海底世界》)。
三、主要流派:东门派与西门派的艺术分野
寿山石雕在清代形成东门派和西门派两大风格流派:
东门派:以福州鼓山后屿一带为中心,代表人物有林谦培、林元珠、郭功森、林元康等。擅长人物、山水、动物的圆雕,作品造型伟岸、刀法矫健、玲珑剔透,注重写实与装饰性结合,适合大众审美。
西门派:以福州洪山一带为中心,代表人物有潘玉茂、潘玉泉、林清卿、刘爱珠等。从传统印钮技法中创造薄意技法,作品具有中国画特色,刀法圆顺、追求传神意韵,风格古朴典雅,适合文人雅士品味。
四、传承保护:从传统到现代的延续与挑战
寿山石雕的传承方式以传统师承为主,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:寿山石为珍稀石材,近数十年开采无序导致资源枯竭;老艺人年事渐高,传统师承关系遭到破坏,技艺后继无人。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,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:划定保护范围、制止滥采滥挖;建立寿山石文化村、中国寿山石艺术馆,扶持艺术创作;将寿山石雕生产 *** 单位从福州扩展至十多个县市,从业人数达二十多万人,产品行销海外(如中国台湾、香港、日本、东南亚等);举办“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”“中国寿山石雕青年学术提名展”等活动,提升社会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