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孕妇及特殊人群避讳:传统习俗认为,孕妇应避开清明扫墓,避免长途奔波或墓地环境的阴气影响;女性生理期也更好避免参与;健康不佳、精神不振或6岁以下小孩,因身心虚弱,易招致阴界气场影响,不建议前往。
2. 着装与仪态要求:扫墓需着深色、素色衣物(如黑色、灰色、藏青),避免大红大紫或鲜艳暴露的款式;衣着整齐、神情庄重肃穆,不可嬉笑怒骂、大声喧哗或做出不尊重的动作(如跨过坟墓、踩踏供品)。
3. 行为细节禁忌:不可在墓地或供品上照相(包括自身合影、与墓地合影),更忌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,以免扰乱运势;不随意践踏他人坟墓或对其设计评头品足,视为对亡者的亵渎;避免在墓地嬉闹、抱怨生活琐事,保持安静与敬畏。
4. 时间与流程讲究:扫墓时间建议在清明节当日或前后几天(部分地区遵循“前三后三”“单日”习俗),优先选择上午(阳气较盛),最迟下午三点前完成(阴气渐重);祭祀流程需遵循“修正墓地→上香→上供品→敬酒→拜祭→送别”的顺序,不可颠倒。
二、现代注意事项
1. 文明祭祀规范:严格遵守墓园规定,禁止焚烧纸钱、香烛(易引发火灾),提倡携带鲜花(如白色菊花、百合)、绢花或素色祭品(如苹果、橙子、糕点)表达哀思;避免携带梨(谐音“离”)、单数祭品(如单个苹果)、钟表(寓意“送终”)等不吉利物品。
2. 安全防护措施:注意防火安全,若需焚烧需在指定区域进行,确保火源完全熄灭;遵守交通规则,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避免超载;未成年人需家长陪同,远离陌生水域,防止溺水。
3. 出行与健康建议:提前查看天气预警,避免雷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出行;携带折叠伞、塑料袋(装垃圾)、胶鞋(应对泥泞路面)等实用工具;扫墓回来后及时清扫鞋子(鞋尖朝里放置)、清洗衣物,可进行过火盆仪式(如在家门口烧些柴火)祛除阴气;关注家庭成员情绪,避免在扫墓时传递负面情绪。
4. 社交与生活避讳:清明节当天尽量减少娱乐活动(如唱歌、跳舞),避免吵架、说晦气话;忌讳探视亲朋好友(被视为不吉利),可选择隔天探访或邀请对方外出吃饭;避免在墓地附近购物(如买鞋,因“鞋”与“邪”同音),如需购买需错开时间,或用红纸包好鞋子、放在门口一晚后烧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