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,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°时交节。它标志着冬季的结束与春季的即将开始,是四季轮回的转折点。
名称的含义
“大寒”二字直观诠释了其核心特征——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引《三礼义宗》明确记载:“大寒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谓之大……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。”意为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时节,是小寒节气寒冷程度的递进,反映了古人对冬季气温变化的直观。
气候特征
大寒时节通常处于三九、四九时段(数九寒天的最后阶段),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。此时寒潮南下频繁,多呈现风大、低温、地面积雪不化的景象,北方地区常出现10℃以下的低温,南方部分地区也会降至0℃以下(如华南地区年均温68℃,但仍需防范低温冻害)。大寒也是全年雨水最少的时段之一,江南、华南等地降水量较前期略有增加,但仍以晴冷干燥为主。
物候特点
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,精准概括了此时的自然现象:
一候鸡乳:母鸡开始孵小鸡,说明阳气逐渐回升,生命活动开始复苏;
二候征鸟厉疾:鹰隼等猛禽进入捕食能力最强的状态,盘旋高空寻找食物,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;
三候水泽腹坚:水域中央的冰层达到最厚、最结实的状态,成为孩童溜冰玩耍的好时机。
文化与农事意义
迎年习俗:大寒临近春节,民间有“大寒迎年”的说法,人们开始除旧饰新(打扫房屋、洗涤器具)、腌制年肴( *** 腊肉、腊肠)、准备年货(采购糖果、春联),迎接新年到来;
农事活动:北方地区农户多忙于积肥堆肥(为开春种植准备肥料)或加强牲畜防寒防冻(确保牲畜安全过冬);南方地区则需加强小麦、油菜等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(如清沟培土、防止冻害),同时适时浇灌(“苦寒勿怨天雨雪,雪来遗到明年麦”),保障作物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