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灶节祭祀的神仙是谁

admin

祭灶节祭祀的核心神仙是“灶神”(又称“灶君”“灶王”“东厨司命”“灶君菩萨”“灶公灶母”等),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的俗神之一,承载着“监察善恶、保佑家宅”的重要职能。

一、灶神的基本身份定位

灶神被视为“一家之主”,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“家庭监察员”。其职责包括两部分:一是掌管一家饮食(原始职能,源于古人对“火”与“饮食”的依赖,如《礼记·礼器》记载“夫奥者,老妇之祭也”,早期灶神与“主饮食”的女性先炊相关);二是督察人间善恶(核心职能,汉代以后逐渐强化,如《万毕术》提到“灶神,晦日归天,白人罪”,道教经典《太上感应篇》亦有“司命随其轻重,夺其纪算”的记述)。

祭灶节祭祀的神仙是谁

二、灶神的传说演变

灶神的身份有多种传说版本,反映了民间信仰的融合与发展:

火神起源说:认为灶神是火神演变而来,如炎帝(神农氏)“作火官,死而为灶神”(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)、祝融(高辛氏火正)“托祀于灶”(《吕氏春秋·孟夏纪》),体现了原始火崇拜的遗留。

先炊说:早期灶神为女性,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“先炊”(掌管炊事的老妇),如《礼记·月令》郑玄注“奥者,老妇之祭也”,汉代《五经异义》提到灶神“姓苏名吉利,妇姓王名博颊”,保留了女性灶神的痕迹。

人格化演变:魏晋以后,灶神逐渐演变为男性,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灶神“姓苏名吉利”,《三国志·管辂传》提到“火精”宋无忌,宋代以后更固定为“一家之主”的男性形象,部分传说中还有“灶王奶奶”相伴,象征家庭完整。

三、祭灶习俗中的灶神象征

祭灶节的习俗均围绕“送灶神上天”展开,核心是“讨好灶神”以避免其“打小报告”:

时间:多为农历腊月二十三(北方)或二十四(南方),因灶神需在此日前往天宫汇报(《清嘉录》记载“腊月二十四夜,祀灶”)。

供品:以甜、粘为主,如灶糖(麦芽糖)、糖瓜、芝麻糖等,寓意“粘灶神嘴”,使其“上天言好事”;还有酒、水果、糕点等,满足灶神“享祀”需求。

仪式:包括“扫灶”(清洁灶台)、“贴灶神像”(新旧交替,旧像焚烧)、“念祷词”(祈求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)等,部分地区还有“扎马”(用稻草或芦苇扎成马,供灶神升天乘坐)的环节。

灶神信仰是中国传统“家文化”的体现,通过祭灶仪式,民众表达了对“家庭平安、生活顺遂”的美好向往,也传递了“积德行善”的道德约束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