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性都”称号的由来与东莞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,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1. 地理与区位优势:“天时地利”的基础
东莞地处珠三角腹心地带,北接广州、南临深圳,距香港仅2小时车程,交通极为便利。这种区位使其成为港澳台及珠三角地区商务、休闲活动的热门中转站,为业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客群(如港商、台商及往来客商)。
2.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:“世界工厂”的人口红利
改革开放后,东莞凭借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。1986年至2006年,外来暂住人口从1.5万激增至586万(增长370余倍),其中年轻女工占比颇高。2008年金融危机后,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下滑,部分失业女工因生活所迫进入行业,成为行业的主要劳动力供给。
3. 酒店业的野蛮生长:“场景载体”的推动
1996年后,东莞民营资本大举进军酒店业(当时有“钱多了不知道放哪儿,只好做酒店”的说法)。截至2010年,东莞拥有90多家星级酒店(其中五星级20多家),成为全球星级酒店密度更大的城市。这些酒店为业提供了高档、隐蔽的经营场所,推动业从“路边店”向“酒店化、规模化”转型。
4. 业的产业化:“莞式服务”的品牌效应
东莞业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化、规范化的服务体系(被称为“莞式服务”),涵盖服务流程(如客人挑选、项目定制、评分反馈)、清洁消毒(业内称“ISO标准”)、员工管理(如押金扣罚、投诉处理)等环节。这种“专业化”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嫖客(有“十万 *** 赴岭南,百万嫖客下东莞”的说法),使东莞业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的“标杆”,进一步强化了“性都”的称号。
5. 社会观念与管理漏洞:“污名固化”的诱因
长期以来,东莞部分区域对业采取了“默许”态度(如早期为吸引港商投资),加上酒店业与业的利益绑定(如酒店通过服务提升入住率),导致扫黄行动难以彻底(有“台风式扫黄”的说法,即“一阵风过后恢复原状”)。这种“半公开”的状态让“性都”成为东莞难以摆脱的标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