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*** 》第二象:乙丑(大唐国运)深度解读
第二象是《 *** 》中关于唐朝国运的核心预言,通过图像、谶语、颂诗三者结合,隐晦而精准地勾勒出李唐王朝的兴衰脉络,尤其突出了“阴盛阳衰”的历史趋势。
一、基本信息
干支与卦象:第二象对应乙丑年(天干乙属阴木,地支丑属阴土),卦象为姤卦(乾卦在上、巽卦在下,乾为天、巽为风)。姤卦的核心含义是“相遇”——阴气初生、阳气渐衰,暗合唐朝“阴盛阳竭”的命运走向。
二、图像解析
图中绘有一盘李子(或“硕果”),数量为21枚,其中第四枚果子无蒂柄(或“无把”)。这一细节是解读的关键:
21枚李子:象征李唐王朝的21位统治者(从唐高祖李渊至唐哀帝李柷);
第四枚无蒂:对应武则天(虽为女性,却以皇后身份称帝,打破李姓男性继承的传统)。
三、谶语详解
谶语共四句,以“李子”为核心隐喻,层层递进:
1. “累累硕果,莫明其数”:以“硕果累累”喻指李唐王朝的繁荣与延续,“莫明其数”引导读者关注果子的具体数量(21枚)。
2. “一果一仁,即新即故”:“一果一仁”指每个果子代表一位皇帝;“即新即故”暗合武则天的特殊身份——她既是“新皇”(称帝),又是“故人”(曾是高宗皇后)。
3. “万物土中生”:以“土”暗示唐朝的起始年份(戊寅年,戊属土),即李渊618年称帝,建立唐朝。
4. “二九先成实”:“二九”指18,“18”加“10”(隐含的“十”)为28,但更可能是“二九十八”喻指唐朝国祚约290年(618907年)。
5. “一统定中原”:指唐朝统一中原,建立大一统王朝。
6. “阴盛阳先竭”:核心预言——武则天称帝及后续韦后、太平公主等女性势力崛起,导致李唐皇室男性权力衰落,王朝由盛转衰。
四、颂诗解析
颂诗是对谶语的补充与延伸,进一步明确历史细节:
1. “万物土中生”:再次强调唐朝起于“戊寅年”(戊属土),奠定王朝根基。
2. “二九先成实”:重申唐朝国祚290年(618907年),与历史事实高度吻合。
3. “一统定中原”:再次确认唐朝统一中原的历史地位。
4. “阴盛阳先竭”:深化“阴盛”的危害——女性干政导致王朝衰落,如武则天称帝、韦后毒杀中宗、太平公主专权等。
五、金圣叹注解
金圣叹作为《 *** 》的经典注者,对第二象的解读聚焦于“李唐国运”与“女性专权”:
“一盘果子即李实也,其数二十一,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”:明确21枚果子对应21位李唐皇帝;
“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”:指出唐朝国祚约290年;
“阴盛者指武曌当国,淫昏乱政,几危唐代”:直接点出武则天称帝对王朝的冲击;
“厥后开元之治虽是媲美贞观,而贵妃召祸,乘舆播迁,女宠代兴,夏娣继之,亦未始非阴盛之象”:补充后续女性干政(如杨贵妃、太平公主)对王朝的持续影响。
六、历史印证
第二象的预言与唐朝历史高度契合:
21位皇帝:从唐高祖李渊至唐哀帝李柷,共21位统治者(武则天为第四位,无帝号但实际掌权);
国祚290年:唐朝618年建立,907年灭亡,历时289年(接近“二九”的290年);
阴盛阳衰:武则天称帝(690705年)、韦后摄政(710年)、太平公主专权(713年)等事件,均导致李唐皇室权力削弱,王朝由盛转衰。
第二象通过“李子”“姤卦”等隐喻,不仅预言了唐朝的国运长短,更揭示了“阴盛阳衰”对王朝的致命影响,展现了《 *** 》“以象喻理”的预言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