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十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具特色的日子,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丰收的祈愿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,主要围绕“石头”“老鼠”“土地”三大主题展开,同时衍生出丰富的饮食与行为规范。
一、正月初十的“宜”(传统习俗)
1. 祭拜石头神(石不动)
正月初十被称为“石头节”“石磨日”,源于农耕社会对石器的依赖(如石磨、石碾是粮食加工的核心工具)。民间认为石头有灵,需在这一天停止使用石制工具(避免“伤了庄稼”),并通过焚香、供奉烙饼等方式祭拜石头神,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抬石头神”的习俗:初九夜将瓦罐冻结在石头上,初十由十人轮流抬罐奔走,若石头不落地则预示丰收。
2. 吃传统食物
饮食是初十的重要仪式,不同地区有特色习俗:
馍饼/烙饼:北方多数地区必吃,圆形象征家庭团圆、事业圆满,民间有“初十馍馍香,一年不愁粮”的谚语;
莜面:蒙晋地区特色,莜面与“有”谐音,寓意“年年有余”,且传说吃莜面可讨好鼠神,保佑来年庄稼免受鼠害;
玉米面粥(棒子粥):北方常见,黄灿灿的颜色象征财富,同时春节期间吃大鱼大肉,棒子粥可清肠养胃。
3. 烤“狮子火”
河北、河南等农村地区的驱秽仪式。晚饭过后,家家户户在门口燃起柴禾堆,放入破旧的笤帚、簸箕等物品(部分地区加柏树枝,发出“啪啪”响声),全家围着火堆烤,边烤边说吉祥话(如“烤烤腰,腰不疼;烤烤腿,腿不疼”),寓意驱邪避害、百病不生。
4. 挂“添丁灯”
粤语地区(如广东)的习俗,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,“添灯”即“添丁”。初十挂起的灯笼称为“添丁灯”,寓意家族人丁兴旺。部分家庭会在灯笼上挂“灯带”,妇女偷取他人灯带回家,祈求早生贵子。
二、正月初十的“忌”(行为禁忌)
1. 忌动石制工具
这是“石头节”的核心禁忌,包括石磨、碾子、石臼、石臼等所有石制工具,均不得搬动或使用(即使需要加工粮食,也需等到初十一)。俗信动了石头会“伤了庄稼”,导致来年收成不好。
2. 忌打扰老鼠(老鼠娶亲日)
正月初十是民间传说中的“老鼠娶亲日”(部分地区为正月初七、二十五,但多数集中在初十)。古人认为鼠为“仓神”,既能带来丰收,也可能招致鼠患,因此需以礼相待:晚上早早睡觉,避免开灯或大声喧哗(怕惊扰老鼠的“婚礼”);有的地区会在墙角撒米粒、糕点,供老鼠食用,寓意“人鼠两安”。若惊扰了老鼠,传说会“你扰它一天,它扰你一年”(招来鼠患)。
3. 忌开山打石/以石盖屋
因初十是石头神诞辰,开山采石或用石头建造房屋被视为对石头神的不敬,可能触怒神灵,影响家宅运势或工程进展。
4. 忌争吵与摔碎物品
新年期间需保持和气,争吵会破坏家庭和谐;摔碎碗碟、杯子等物品则象征“破财”,民间认为这会给全年带来不好的运气。
5. 忌宰杀牲畜
古人认为宰杀牲畜会带来“血光之灾”,影响全年平安,因此初十需避免此类行为。
这些习俗虽带有一定的传统色彩,但本质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。如今,许多习俗仍在传承,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