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作为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其花信遵循“二十四番花信风”的传统,依次为木槿、凤仙、牵牛(部分资料提及三候包含雁来红,但主流说法以前三者为主)。这些花卉在立秋前后绽放,以自身的生长习性与形态,传递着季节从繁茂向成熟过渡的信号。
初候:木槿(朝开暮落):木槿是立秋更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,其花“朝发暮萎,晨妆夕谢”,单朵花期虽短,却能连绵绽放百日。古人以“舜华”喻之(《诗经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有“颜如舜华”的记载),象征女子容颜的短暂与珍贵,恰合立秋“万物收敛”的时序特点——繁华终将沉淀,唯有从容面对自然的更迭。
二候:凤仙(花色明艳):凤仙俗称“指甲花”,其花头、翅、尾俱具,形如凤凰展翅,故得名“凤仙”。花色丰富(红、白、紫红等),常被女子用来染指甲,故又称“指甲花”。虽为草花,却因“无异香却得高看”的品性,被《花经》列为“七品三命”,寓意平凡中的美好。
三候:牵牛(藤蔓绕篱):牵牛花又称“喇叭花”,清晨绽放、午刻敛容,花色以蓝、紫为主,恰与夜空的牵牛星遥相呼应。其藤蔓细长,缠绕篱墙而生,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向上,为立秋的田园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。
立秋的物语
立秋的物语藏在自然的细微变化中,既有气候的转折,也有民俗的传承,更有古人对生命的哲思:
气候物语:从“暑”到“秋”的过渡:立秋后,“凉风至”(偏北风增多,风中带凉)、“白露降”(昼夜温差大,清晨草木结露)、“寒蝉鸣”(秋蝉感阴而鸣,叫声清亮短促)成为标志性特征。此时虽仍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但天地间的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万物开始从“生长”转向“成熟”。
民俗物语:与自然共生的仪式:立秋的民俗多与“丰收”和“祈福”相关。湘西苗族的“赶秋”是最热烈的注脚——人们鸣炮开坛、洒酒飨祖、焚符请神,通过八人秋千、苗鼓、苗歌等形式,感恩天地馈赠,祈愿五谷丰登。“晒秋”(山区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架晒农作物)、“贴秋膘”(立秋称人,瘦了则“补”,以肉贴膘)、“啃秋”(吃西瓜防秋燥)等习俗,均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哲思物语:收敛与沉淀的智慧:立秋的“揫敛”(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释“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敛也”),是万物从“繁茂”到“成熟”的必然选择。木槿的“朝开暮落”教会人们珍惜当下,凤仙的“平凡美好”提醒人们接纳自我,牵牛的“坚韧向上”激励人们在收敛中积蓄力量。正如林语堂所言:“我更爱的不是晚秋,是初秋,那时暄气初消,月正圆,蟹正肥,桂花皎洁,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,这是最值得赏乐的”——立秋的美好,在于它既有夏的余温,又有秋的从容,是生命沉淀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