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起居:早睡晚起,固护阳气
小寒时节应遵循“冬三月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的原则,适当延长睡眠时间(建议22点前入睡,中午午休20分钟)。早睡可养人体阳气,晚起能养阴气,使阴阳平衡,滋养脏腑。需注意避寒保暖,尤其是肩颈部、脚部等易受凉部位,避免寒邪侵袭引发关节痛、颈椎病等问题。
2. 着装:重点保暖,分层穿搭
穿衣需注重“衣服气候”——衣服里层与皮肤间温度保持在32℃~33℃,以缓冲外界寒冷。重点保护头、背、脚: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外出戴帽子可减少体热散失;背为“阳脉之海”,穿高领衣服或围围脖能护住颈部;脚为“人体之根”,穿保暖鞋袜,睡前用40℃左右热水泡脚15~20分钟(可加艾叶、花椒增强功效),促进血液循环。
3. 饮食:温补为主,兼顾体质
小寒饮食以“温补防寒”为核心,多吃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核桃、黑豆、黑芝麻等温热性食物,提升耐寒能力。同时需“少食咸,多食苦”(肾主咸、心主苦),如芹菜、莴笋、苦菊等,以平衡心火与肾水。应季蔬菜水果(如白菜、萝卜、苹果、梨)可滋阴润燥,缓解冬季干燥;体质偏热、易上火者需缓补,避免过量食用温补食物。
4. 运动:适度锻炼,避免大汗
冬季锻炼可增强御寒能力,但需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重体力劳动),建议选择八段锦、太极拳、健步走等温和方式。运动前需做好热身(如擦面、拍打肌肉、拉筋),防止肌肉拉伤;运动时采用“鼻吸口呼”的呼吸方式,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 *** ;避免大汗淋漓,以防阳气外泄。
5. 情志:静神少虑,保持平和
冬季宜“养藏”,情绪需保持宁静,避免大喜大悲、急躁发怒(怒则气上,扰动阳气)。可通过晒太阳(每天半小时至一小时,掌心张开朝向太阳,配合散步或深呼吸)、听轻音乐、练习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,预防抑郁或焦虑。
6. 养肾:重点防护,内外兼顾
中医认为“冬应肾”,小寒是养肾的关键时期。可通过 *** (搓擦腰眼: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30次;揉按丹田:两手搓热 *** 腹部30~50次)、艾灸(督脉、足三里、涌泉等穴位)等方式温肾固本;药食同源的食物(如山药、枸杞、核桃、芝麻)也有助于补肾,需根据体质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