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干支历午月的起始。斗指巳,太阳黄经达75°,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。
名称含义:“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”的时机
“芒种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”,东汉郑玄解释为“泽草之所生,其地可种芒种,芒种,稻麦也”。元代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进一步明确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”——此时有芒的麦类(如小麦、大麦)已成熟,需及时收割;而晚稻、黍、稷等有芒作物正值播种的更佳时期,过此则错过农时,因此“芒种”又称“忙种”,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节令的精准反映。
气候特征:高温、多雨、高湿的仲夏景象
芒种时节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升高,北方地区逐渐进入高温时段,南方多地气温可达35℃以上;雨量充沛,空气湿度大,多闷热天气。南方地区(如华南、江南)进入梅雨季节,东南季风雨带稳定,阴雨连绵;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,但仍需防范暴雨、冰雹等强对流天气。
农事意义:“三夏”大忙的关键节点
芒种是农业生产中“夏收、夏种、夏管”(三夏)的繁忙 *** :
夏收:北方小麦、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,需抢收以避免落粒、霉烂;
夏种:南方晚稻、北方夏玉米、夏大豆等作物需及时播种,错过此时节会影响秋霜前的收获;
夏管:春播作物(如棉花、春玉米)进入生长高峰,需加强追肥、浇水、除草及病虫害防治。
传统习俗:农耕与文化的融合
送花神:农历二月二迎花神,芒种日则举行饯送仪式,民间用花瓣、柳枝编成轿马,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旌幢,系于树上,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与盼望来年相会的期待(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有详细描写);
安苗:皖南地区始于明初的农事习俗,种完水稻后,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,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等形状,染上蔬菜汁颜色,作为供品祭祀,祈求五谷丰登、村民平安;
煮梅:南方五、六月梅子成熟,新鲜梅子酸涩,需加工后食用。三国时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的典故流传至今,煮梅不仅能去除酸涩,还具有净血、整肠、降血脂等保健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