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鸡犬不宁

admin

“鸡犬不宁”(拼音:jī quǎn bù níng)是一则汉语成语,其中“宁”意为“安宁”。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“连鸡和狗都不得安宁”,核心是形容骚扰或混乱的程度极其严重,以至于连牲畜都无法平静生活。

成语的出处

“鸡犬不宁”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《捕蛇者说》。文中描述唐朝中期宦官专权、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,百姓因沉重的赋税和官吏的暴虐而苦不堪言。柳宗元借捕蛇者之口写道:“哗然而骇者,虽鸡狗不得宁焉”(意思是:那些凶狠的官吏来催缴赋税时,吵吵嚷嚷、横冲直撞,即使是村里的鸡和狗也被惊扰得无法安宁),由此引申出“鸡犬不宁”这一成语。

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鸡犬不宁

成语的故事背景

《捕蛇者说》中的故事发生在永州(今湖南永州)。当时,当地盛产一种剧毒的毒蛇,人若被咬伤无药可救,但捕蛇者每年只需向官府缴纳几条蛇即可抵税。相比之下,种地的农民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,还常遭官吏催逼,许多人被迫逃亡。捕蛇者蒋氏家族三代以捕蛇为业,虽面临生命危险,却仍认为“捕蛇比种地强”——因为种地的百姓被官吏骚扰得“鸡犬不宁”,生活毫无安宁可言。柳宗元通过这一对比,深刻揭露了“苛政猛于虎”的社会现实。

成语的用法与示例

“鸡犬不宁”在句子中可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通常带有贬义,用于描述混乱、骚扰的场景。例如:

清·陈忱《水浒后传》第十六回:“你弟兄窝藏强盗,闹了两座军州,自去落草。官府着落地方搜缉,搅得鸡犬不宁!”

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五回:“朝一个封奏,晚一个密折,闹得鸡犬不宁。”

现代例句:“敌军到处烧杀抢掠,所到之处鸡犬不宁。”

近义词与反义词

近义词:鸡飞狗跳、鸡狗不宁、鸡飞狗走(均形容混乱、喧闹的场景);

反义词:鸡犬不惊(形容军队纪律严明,未惊扰百姓)、海晏河清(形容天下太平)、莺歌燕舞(形容和平美好的景象)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