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,成人食用油不超过25~30g,添加糖不超过25g;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不低于500g,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(每周不少于25种);成年人BMI控制在18.5~24kg/㎡(男性腰围<85cm,女性<80cm),足量饮水(每天7~8杯,约1500~1700ml),进食规律、七八分饱。
2. 运动习惯:坚持规律,避免久坐
每周进行3次以上、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(或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/75分钟高强度活动),每日达到6000~10000步;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。
3. 睡眠管理:保证时长,规律作息
小学生每天睡10小时,初中生9小时,高中生8小时,成人7~8小时;固定入睡/起床时间(如成人2223点睡、67点起),避免熬夜或白天过长时间卧床;营造舒适睡眠环境(卧室温度2024℃、湿度40%60%,安静、遮光)。
4. 用眼卫生:保护视力,减少疲劳
中小学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(胸口离桌一拳、眼睛离书一尺、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);读写连续用眼不超过40分钟,休息远眺6米外20秒;非学习目的电子屏幕单次≤15分钟、每天≤1小时;长时间用电脑时,屏幕仰角与视线相对,每隔12小时休息。
5. 远离不良习惯:限酒,拒绝毒品
不吸烟者不尝试吸烟,吸烟者尽早;远离不安全性行为;不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。
居家安全类建议与注意事项
1. 疫情防控:做好个人与家庭防护
储备体温计、口罩、消毒剂等物资;每天开窗通风3次(每次≥30分钟),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、预防性消毒为辅(如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物品);饭前便后勤洗手(用流动水+肥皂/洗手液),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;不接触、购买、食用野生动物。
2. 居家锻炼:适度适量,避免受伤
选择适合的运动(如踢毽子、广播体操、对墙打乒乓球),运动前热身(如拉伸)、运动后放松(如慢走);穿运动装、运动鞋,避免空腹或餐后立即运动;运动中适量饮水,不进行剧烈对抗运动;不影响他人(如避免噪音过大)。
出行安全类建议与注意事项
1. 旅行准备:规划行程,备足物资
出行前完成疫苗接种(如新冠疫苗),查询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;准备充足的口罩、免洗手消毒品、晕车药、风油精等;错峰出行(避开热门景点),选择正规交通工具(如火车、飞机);自驾游前检查车辆(如轮胎、刹车)。
2. 途中防护:避免接触,注意卫生
乘坐公共交通时全程戴口罩(每12小时更换),与他人保持距离;尽量减少接触公共物品(如扶手、座椅),接触后及时洗手;避免食用生冷食物(如路边摊的卤味),不喝生水;打喷嚏/咳嗽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。
3. 住宿安全:留意环境,保管财物
入住宾馆后查看安全出口、灭火器、消火栓位置(遇到火灾时不要乘坐电梯);保管好随身物品(如贵重首饰、手机),避免放在房间明处;不与可疑陌生人交往,不随意让陌生人进入房间。
4. 户外安全:预防意外,应对极端天气
登山时不携带火种(避免森林火灾),不攀爬未开发的山体;水上活动(如游泳)选择管理规范的场所(不私自下河),结伴而行,携带救生用品(如救生圈);夏季避免在10:0016:00期间暴露在阳光下(防止晒伤),戴帽子、涂防晒霜;遇到雷电天气时,远离大树、金属物品,躲到室内或车内。
特殊人群类建议与注意事项
1. 儿童青少年:规律作息,保护视力
固定每天就寝/起床时间(即使周末也不熬夜);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,营造安静、昏暗的睡眠环境;每天户外活动≥2小时(预防近视);遵循“202020”法则(看书/电脑20分钟后,眺望6米外20秒);少吃甜食(预防龋齿),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(如胡萝卜、动物肝脏)。
2. 职业人群:缓解压力,避免过劳
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避免熬夜加班;白天适当运动(如散步、瑜伽),缓解压力;减少久坐(每小时起身活动1次);学会用健康方式减压(如冥想、听音乐),避免吸烟、饮酒、沉迷 *** ;定期体检(关注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