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顺序

admin

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,以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命名,每个时辰对应现代2小时。以下是具体顺序及对应关系:

1. 子时(23:0001:00):又称“夜半”“子夜”“中夜”,是十二时辰的起始时辰,对应深夜至凌晨。如张继《枫桥夜泊》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即指此时间段。

2. 丑时(01:0003:00):又称“鸡鸣”“荒鸡”,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,此时鸡开始鸣叫。如《诗经·风雨》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”描绘了丑时的景象。

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顺序

3. 寅时(03:0005:00):又称“平旦”“黎明”“日旦”,是夜尽天明的过渡时段,天空逐渐明亮。如岑参《早上五盘岭》“平旦驱驷马,旷然出五盘”体现了寅时的清晨氛围。

4. 卯时(05:0007:00):又称“日出”“日始”“破晓”“旭日”,指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、冉冉升起的时间,是古人开始一天劳作的时段。如《列子·汤问》“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”中的“日初出”即卯时。

5. 辰时(07:0009:00):又称“食时”“早食”,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。如《管子·弟子职》“至于食时,先生将食”记载了辰时的饮食习俗。

6. 巳时(09:0011:00):又称“隅中”“日禺”,是临近中午的时段,太阳已升至较高位置。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“至于桑野,是谓晏食;至于衡阳,是谓隅中”明确了巳时的位置。

7. 午时(11:0013:00):又称“日中”“日正”“中午”,是太阳升到天空正中的时段,也是古人“昼食”(午餐)的时间。如《列子·汤问》中“日中则如盘盂”的描述即指午时太阳的状态。

8. 未时(13:0015:00):又称“日昳”“日跌”“日央”,是太阳偏西、逐渐西沉的时段。如《汉书·游侠传》“诸客奔走市买,至日昳皆会”反映了未时人们的活动。

9. 申时(15:0017:00):又称“晡时”“日铺”“夕食”,是古人吃晚餐的时间,也是白天劳作接近尾声的时段。如杜甫《徐步》“整履步青芜,荒庭日欲晡”描绘了申时的傍晚景象。

10. 酉时(17:0019:00):又称“日入”“日落”“日沉”“傍晚”,是太阳落山的时段,天地逐渐昏暗。如欧阳修《生查子》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中的“黄昏”前一时段即为酉时。

11. 戌时(19:0021:00):又称“黄昏”“日夕”“日暮”“日晚”,是夜幕降临、天地朦胧的时段,此时人们开始准备休息。如《孔雀东南飞》“奄奄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中的“黄昏”即戌时。

12. 亥时(21:0023:00):又称“人定”“定昏”,是夜深人静、人们停止活动、安歇睡眠的时段。如《孔雀东南飞》“寂寂人定初”直接点出了亥时的安静氛围。

二、十二时辰的顺序

古代十二时辰的顺序严格遵循地支顺序,依次为:子→丑→寅→卯→辰→巳→午→未→申→酉→戌→亥,循环往复,构成一昼夜的完整计时周期。这种计时方式源于西周,汉代正式确立名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,成为中国传统计时体系的核心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