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文人常以十月为载体,书写秋末冬初的景致、人生的感慨或对故土的思念,意象多围绕清霜、落叶、寒塘、雁影展开,传递出淡淡的怅惘或温暖的期许。
《幽居感怀》(宋·陆游):“十月风霜欺客枕,五更鼓角满江天。” 风霜侵扰客居的枕畔,五更时分鼓角声传遍江天,将十月的清冷与羁旅的愁思融合,营造出苍凉的氛围。
《行经庐山东林寺》(唐·杜牧):“离魂断续楚江边,叶坠初红十月天。” 楚江边离魂断续,十月的树叶初红坠落,以“初红”点出秋末的色彩,烘托出离别的哀愁。
《渔家傲·十月小春梅蕊绽》(宋·欧阳修):“十月小春梅蕊绽。红炉画阁新装遍。” 十月的江南仍有小春般的温暖,红炉、画阁展现出一派温馨景象,与秋末的萧瑟形成对比,传递出生活的烟火气。
《西江月·十月谁云春小》(宋·范成大):“十月谁云春小,一年两见风娇。” 质疑“十月怎会有春小”的说法,强调一年中有两次风物的美好,表达对十月独特风光的喜爱。
《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》(宋·陆游):“长儿十月送寒衣。” 十月送寒衣的细节,既写出季节的转换,也暗含对亲人的牵挂,平凡中见深情。
现代诗歌中的十月:自然与心灵的共鸣
现代诗人笔下的十月,更注重自然的变化与心灵的触动,意象扩展到田野、夕阳、雁群、霜雾,既有对秋末的沉思,也有对生命的感悟。
《十月》(美·罗伯特·弗罗斯特):“呵,寂寂温和的十月清晨,你的树叶成熟了即将掉落。” 以“寂寂温和”形容十月清晨,树叶成熟即将掉落,传递出对自然规律的接纳与宁静的心境。
《十月》(西班牙·胡安·拉蒙·希梅内斯):“面对无垠的田野,我躺在卡斯蒂利亚的土地上,秋天灿烂的夕阳撒满柔和的金光。” 描绘躺在田野看夕阳的场景,金光洒在身上,表达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内心的平和。
《十月》(瑞士·罗伯特·瓦尔泽):“十月有一张亲切的脸;像不像一个文雅的贵族绅士,能不能给你供应苹果,梨,多汁的葡萄和坚果?” 将十月比作文雅的贵族绅士,提供丰富的果实,传递出十月的慷慨与温暖。
《十月之歌》(美·约瑟夫·布罗茨基):“窗外有一棵树——一支昏暗的蜡烛。大海第四天在堤坝边发出低沉的隆隆声。” 以“昏暗的蜡烛”形容树,“低沉的隆隆声”形容大海,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,引发对生命的思考。
《十月》(周梦蝶):“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你躺在这里。十字架上漆着和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。” 将十月的寂静与死亡的肯定、相思的苍白结合,传递出深刻的哲思与孤独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