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,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,具有天文、气候、物候三方面的显著特征,同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农事意义。
1. 天文特征:昼夜平分,直射点北移
春分当天,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(除南北极点外)昼夜等长,各为12小时。这是“春分”名称的由来(“分者,半也,此当九十日之半”)。此后,太阳直射点持续向北半球推移,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、黑夜逐渐变短,直至夏至达到最长;南半球则相反,进入昼短夜长的季节。
2. 气候特征:温暖湿润,南北差异显著
气温回升:除青藏高原、东北、西北及华北北部等高寒或偏远地区外,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至0℃以上,华北、黄淮等地日均温可达10℃以上,正式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。
降水变化:南方地区进入前汛期,雨水明显增多,江南一带出现“桃花汛”(春季降水集中期);而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北方地区降水仍较少,气候干燥,需防范春旱对农业的影响。
天气多变:北方多大风、扬沙天气(因冷暖气团交汇或低压系统活动);南方易出现连续阴雨或强对流天气(如雷暴、冰雹),需注意“倒春寒”(气温骤降)对早稻、蔬菜等作物的危害。
3. 物候特征:动植物响应季节变化
古人将春分分为“三候”:
一候玄鸟至:燕子(玄鸟)从南方迁徙回北方,开始筑巢繁殖,象征春天的到来;
二候雷乃发声:随着暖湿气流增强,雷电活动开始频繁,下雨时常伴随雷声;
三候始电:闪电现象逐渐增多,天空因雷电而更具生机。
岸柳青青、莺长、桃红李白,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;华南地区更呈现暮春的热闹(如木棉开花)。
4. 传统习俗:顺应天时的文化活动
春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涵,主要有:
立蛋:“春分到,蛋儿俏”,人们尝试将生鸡蛋竖立在桌面上,传说因春分昼夜平衡,蛋壳受力均匀易立,实则与蛋壳凹凸纹理及重心有关;
吃春菜:岭南一带采摘“春碧蒿”(野苋菜)与鱼片煮汤,寓意“洗涤肝肠、平安健康”;
春祭:古代帝王在春分祭日,祈求五谷丰登,部分地区仍保留扫墓祭祖的习俗;
放风筝:人们外出踏青,放飞五彩风筝,象征放飞希望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
5. 农事意义:春种的关键节点
春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转折点:
备耕与播种:北方土壤解冻,适合种植春麦、春玉米、春豆等作物;南方开始早稻育秧(薄膜育秧),需避开低温时段;
田间管理:越冬作物(如冬小麦)进入返青期,需加强蓄水保墒、追施拔节肥,防御晚霜冻害;
果树与渔业:果树(如桃、梨)开始萌芽,需修剪枝条、防治病虫害;气温回升,鱼类活跃,渔业进入生产高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