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九是农历腊月的倒数第二日(小月则为最后一日),又称“小除夕”,是春节前的关键筹备日。其名称源于周秦时期“逐除”(驱疫)仪式的演变,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意为“交替”,小除夕则是“大除夕”(除夕夜)的前奏,标志着旧岁即将收尾,新年即将开启。
1. 上坟请祖上大供:慎终追远的庄重仪式
作为春节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之一,民谣有“腊月二十九,上坟请祖上大供”的说法。多数地区选择当日清晨举行仪式:先将历代先人的家谱挂于正房偏墙,备好祖案、香炉、供品(如水果、糕点、酒肉)及鞭炮;随后由族中长者或家长带领子孙,手执“长钱”(冥币纸)前往祖坟,烧纸时念叨“爷爷奶奶,回家过年了”,烧完纸在坟前叩头,回家时在大门前再烧纸表、鸣鞭炮,并念“请门神让路”,寓意引导祖先灵魂回家团圆。部分地区会在除夕日下午至黄昏时请祖,仪式同样庄重。这一习俗承载着“事死如生”的孝道理念,寄托着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。
2. 蒸馒头:蒸蒸日上的吉祥寓意
民谣“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”明确了这一工序的顺序。二十八日发好面团,二十九日便开始蒸制。馒头造型丰富多样,常见的有寿桃(象征长寿)、小动物(如兔子、鲤鱼,寓意灵动、富足)、福馍(表面点五个红点,代表“鸿运当头”),部分地区还会 *** 枣馍、寿桃馍等特色品种。过去,精心蒸制的馒头要摆上供桌用于祭祖,大年初一接待拜年亲友时,馒头的外观更是家庭“面子”的象征——做得好看又好吃,寓意“日子蒸蒸日上”“家庭和睦美满”。如今,蒸馒头虽不再局限于“待客”,但仍保留着对“富足”的美好期许。
3. 去打酒:旧时的年味采购
“二十九,去打酒”是旧时春节的特色习俗。因过去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有限,无法购买瓶装酒,人们多用自家瓶子或塑料袋,前往酒坊或酒铺的“大容器”中打酒(多为散装白酒或黄酒)。酒在年夜饭中不可或缺,象征“长长久久”“喜庆团圆”。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年味的筹备,更承载着旧时生活的烟火气与节俭美德。
4. 贴倒酉:谐音祈福的吉祥物
“倒酉”是年禧期间粘贴的传统吉祥物,又称“小挂钱儿”。其上端为涂有金粉的红色菱形方块,印有“福”字(象征“福到了”);下端剪成燕尾形,部分“倒酉”还会写“有”字或挂小铜钱(象征“财宝到了”“金钱有余”)。旧时,商家会将“倒酉”贴于幌子、钱柜,居民则贴于箱柜、车辆、牲口车辕等器物上,寓意“福气盈门”“财源广进”。随着时代演变,“倒酉”逐渐被“福”字、春联取代,但“倒福”“倒酉”的谐音祈福内涵仍延续至今。
5. 备家宴:辞岁的温馨聚会
旧时,腊月二十九需置办家宴,以备晚辈前来“辞岁”(向长辈行礼,汇报一年经历)、“别岁”(告别旧岁)。家宴菜品多为家常美味,注重团圆氛围,长辈会借此机会教育晚辈“珍惜亲情”“勤俭持家”。如今,家宴的形式虽有变化,但“团圆”的核心始终不变,仍是春节期间家人相聚的重要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