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农历九月十八日黄历如何 时辰宜忌解析

admin

2025年农历九月十八日(公历11月7日,星期五)黄历概览

干支:乙巳年 丁亥月 庚辰日

冲煞:龙日冲(甲戌)狗,煞南

2025年农历九月十八日黄历如何 时辰宜忌解析

值神:司命(黄道日)

吉神宜趋:月恩、解神、益后、兵吉、不将、天恩、六仪、岁德

凶神宜忌:无明确凶神记录(但需结合时辰规避具体禁忌)

当日主要宜忌

【宜】

订婚、装修、祭祀、纳采、纳畜、安门、栽树、下聘礼、栽种、封顶、上梁

(注:此类活动需避开当日凶时,优先选择吉时进行。)

【忌】

结婚、开业、乔迁、开张、入土、出差、进宅、出门、搬家、迁居、出行、交易、嫁娶、安床、开市、安葬、开生坟、买车、钓鱼、下葬、投资、出殡、复婚、出嫁、赴任、入学、移徙、接亲、火化、新娘出门

(注:核心忌讳为结婚、乔迁、开业等重大决策事项,传统认为黄道日虽吉,但需避免与自身命理冲突。)

时辰吉凶与宜忌解析(按顺序排列)

以下时辰均基于2025年农历九月十八日(庚辰日)的天干地支组合,结合传统黄历规则整理:

1. 子时(23:0001:00)

星神:青龙(吉)

宜:祭祀祈福、酬神、出行、求财、见贵、订婚、嫁娶、修造、安葬、赴任

忌:无

冲煞:冲马煞南

说明:青龙为黄道吉神,适合开启新事务,尤其利于人际沟通与财务往来。

2. 丑时(01:0003:00)

星神:明堂(吉)

宜:祈福、求嗣、订婚、嫁娶、求财、开市、交易、安床、修造、盖屋、移徙

忌:赴任、出行

冲煞:冲羊煞东

说明:明堂主吉庆,适合家庭相关活动或小型商务合作。

3. 寅时(03:0005:00)

星神:天刑(凶)

宜:赴任、出行、求财、见贵、祭祀、祈福、酬神

忌:上梁、盖屋、入殓

冲煞:冲猴煞北

说明:天刑主刑罚,需避免重大工程或冲突性事务,适合低调处理日常事务。

4. 卯时(05:0007:00)

星神:朱雀(凶)

宜:求财、见贵、祭祀、祈福、酬神、修造、盖屋、移徙、安床、入宅、开市、开仓

忌:赴任、出行

冲煞:冲鸡煞西

说明:朱雀主口舌,需避免争执或公开演讲,适合内部沟通或文书工作。

5. 辰时(07:0009:00)

星神:金匮(吉)

宜:上梁、盖屋、入殓、祈福、求嗣、订婚、结婚、出行、求财、开市、开业、提车、安床、祭祀

忌:修造、动土

冲煞:冲狗煞南

说明:金匮主财富,适合财务结算、房产相关或喜庆活动。

6. 巳时(09:0011:00)

星神:天德(吉)

宜:乔迁、赴任、出行、求财、见贵、订婚、结婚、开市、安葬、见贵、求财

忌:开光、装修、安葬

冲煞:冲猪煞东

说明:天德为贵人吉神,适合重要决策或寻求支持,尤其利于搬迁或职业变动。

7. 午时(11:0013:00)

星神:白虎(凶)

宜:诸事不宜

忌:赴任、出行

冲煞:冲鼠煞北

说明:白虎主凶险,需避免冒险行为或长途出行,适合休息或调整状态。

8. 未时(13:0015:00)

星神:玉堂(吉)

宜:祈福、求嗣、求财、嫁娶、安葬、忌赴任、出行、修造

冲煞:冲牛煞西

说明:玉堂主祥和,适合家庭聚会、婚礼筹备或小型庆祝活动。

9. 申时(15:0017:00)

星神:天牢(凶)

宜:祈福、求嗣、订婚、嫁娶、出行、求财、开市、交易、安床、祭祀

忌:修造、动土

冲煞:冲虎煞南

说明:天牢主束缚,需避免签订长期合同或涉及法律的事务,适合短期合作。

10. 酉时(17:0019:00)

星神:玄武(凶)

宜:修造、盖屋、移徙、作灶、安床、入宅、开市、赴任、出行、求财、嫁娶、进人口、移徙、安葬

忌:祭祀、祈福、斋醮、酬神

冲煞:冲兔煞东

说明:玄武主隐秘,需避免公开场合的决策,适合私下处理财务或家务。

11. 戌时(19:0021:00)

星神:司命(吉)

宜:见贵、求财、嫁娶、进人口、移徙、安葬、忌祭祀、祈福、斋醮、开光、赴任、出行

冲煞:冲龙煞北

说明:司命为黄道吉神,适合社交应酬、拓展人脉或家庭重要活动。

12. 亥时(21:0023:00)

星神:勾陈(凶)

宜:赴任、见贵、出行、求财、嫁娶、进人口、移徙、安葬、忌祭祀、祈福、斋醮、酬神

冲煞:冲蛇煞西

说明:勾陈主阻碍,需避免拖延重要事务,适合收尾工作或规划次日行程。

注意事项

1. 黄道日并非万事吉:虽当日值神为司命(黄道),但仍需结合时辰吉凶调整活动,尤其忌讳结婚、乔迁等重大决策需避开凶时。

2. 传统禁忌参考:民间认为“穷日”(农历九月十八为癸亥日,四季穷日之一)不宜出门、出财、嫁娶,需结合自身情况规避。

3. 个性化调整:黄历宜忌需结合个人八字命理,建议重要事项提前咨询专业命理师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