庙会的起源和风俗大全

admin

庙会又称“庙市”或“节场”,其形成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、经济、宗教活动密切相关,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:

1. 远古宗庙社郊制度的祭祀雏形:远古时期,祭祀是“国之大事”(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),先民为求祖先与自然神保佑,在宫殿或房舍中举行祭祀仪式。祭祀当日,人们通过进献供品、演奏音乐、演出歌舞(即“社戏”)渲染气氛,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 *** ,是庙会的原始雏形。

2. 佛教传入与“行像”活动的推动: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,南北朝时道教逐渐形成,二者为扩大影响展开竞争,推出圣诞庆典、坛醮斋醮、水陆道场等宗教活动。其中,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(485年)迁都洛阳后兴起的“行像”活动(将神佛塑像装上彩车,在城乡巡行,队伍前有狮子开道,后随宝盖幡幢、音乐百戏及杂耍),成为后世庙会迎神、出巡仪式的重要源头,推动了庙会的世俗化与规模化。

庙会的起源和风俗大全

3. 唐宋时期宗教与世俗的融合:唐宋时期,佛道二教达到全盛,宗教活动进一步融入民间娱乐与贸易。寺庙、道观不再仅是宗教场所,更成为群众聚会、商贸往来的中心——宗教仪式中加入了舞蹈、戏剧、出巡等娱乐内容,吸引了大量非信徒参与;商贩为满足香客与游客需求,在庙外摆摊售卖百货,逐渐形成“庙市”(如北宋开封大相国寺庙会,李清照曾与丈夫赵明诚一同前往)。

4. 明清时期定型为综合性民俗活动:明清时期,庙会完成了从单一祭祀向祭祀、娱乐、贸易多元化形态的转变。随着经济发展与民众交流需求增加,庙会在保持祭神活动的融入了更多民间文艺(如社火、杂技、曲艺)和商品交易内容,成为城乡民众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(如北京隆福寺、护国寺等“五大庙会”,每年定期举办,吸引大量人群)。

庙会的主要风俗

庙会是集宗教信仰、民间娱乐、商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,其风俗涵盖多个维度:

1. 祭神仪式:信仰的核心载体:庙会的核心是“礼神娱神”,常见仪式包括“行像”(神佛塑像巡行,如清代妙峰山庙会的“娘娘出巡”,队伍浩大,沿途民众焚香祈福)、迎神赛会(将神像抬出庙外巡行,如北京妙峰山庙会、河南登封中岳庙会,无集市但有表演)、祭祖与祈子(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会,已婚未育妇女“掏子孙窑”(象征生育之门的洞穴)、买“泥泥狗”(黄土捏制的泥玩具,造型如人面猴、兜肚猴等),祈求早日得子;天津妈祖庙会(天后宫庙会),民众祭祀妈祖以祈求航海平安、家庭顺遂)。

2. 民间演出:热闹的娱乐盛宴:庙会是民间艺人的重要舞台,演出形式多样,包括舞狮(如北京庙会的“狮子滚绣球”,寓意吉祥如意)、高跷(演员脚踩长木跷,表演《闹天宫》《水漫金山》等戏曲片段,动作惊险诙谐)、秧歌(集体舞蹈,伴以锣鼓,节奏明快,深受民众喜爱)、杂技(如顶碗、走钢丝、变戏法,展示民间技艺)、戏曲(如京剧、河北梆子、豫剧等,庙会期间常有专场演出,满足民众文化需求)。

3. 商贸活动:物资交流的平台:庙会从诞生起就与贸易密切相关,早期以祭祀用品(香烛、纸表、供品)为主,后来逐渐扩展到日用百货、农副产品、手工艺品(如北京厂甸庙会的古玩、字画、小吃;苏州玄妙观庙会的丝绸、茶叶、苏绣)。庙会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便利,成为民众购买年货、交换物品的重要场合(如清末民初北京隆福寺、护国寺等庙会,每日客流量可达数万人)。

4. 特色小吃:舌尖上的庙会记忆:庙会小吃是吸引民众的重要因素,种类繁多且具有地方特色。如北京庙会的“驴打滚”(豆面糕,外层裹黄豆粉,甜而不腻)、“爆肚”(鲜肚煮熟后切丝,蘸麻酱调料,脆嫩爽口)、“卤煮火烧”(猪肠、肺、火烧等煮成一锅,味道浓厚);西安庙会的“肉夹馍”(腊汁肉剁碎夹入白吉馍,肉质软烂,馍香肉香)、“凉皮”(绿豆淀粉制成,凉拌后酸辣可口);南京夫子庙会的“鸭血粉丝汤”(鸭血、鸭肠、粉丝煮成,汤鲜味美)、“桂花糖芋苗”(芋苗煮烂,浇以桂花糖浆,香甜软糯)。

5. 民间玩具:指尖上的传统技艺:庙会玩具是民间工艺的缩影,种类丰富且富有创意。如北京庙会的“面塑”(用面粉捏制的人物、动物造型,色彩鲜艳,栩栩如生,如“孙悟空”“猪八戒”等);“风车”(纸糊的风车,风吹动叶片旋转,发出“呼呼”声,寓意“转运”);“空竹”(竹制玩具,抖动时发出“嗡嗡”声,考验技巧);“拨浪鼓”(带把手的鼓,摇晃时鼓面发出“咚咚”声,是儿童的经典玩具);“糖画”(用糖稀绘制各种图案,如龙、凤、花鸟,冷却后凝固,可食用且具有观赏性)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