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九,又称“冬九九”,是中国民间以冬至日为起点计算寒天与春暖的传统 *** ,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,共八十一天。不同地区因气候差异,流传着各具特色的数九顺口溜,以下为主要版本:
1. 北方经典版(京津冀等地)
核心内容: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特点:简洁明快,以“不出手”“冰上走”“沿河看柳”等直观物候现象,串联起从寒冬到春暖的转变,是北方流传最广的版本。
2. 南方经典版(江南、湖南等地)
江南地区: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;三九二十七,篱头吹筚篥(bì lì,古代乐器,形容寒风吹拂篱笆的噼啪声);四九三十六,夜晚如鹭宿(形容夜晚寒冷,人们蜷缩如白鹤);五九四十五,太阳开门户;六九五十四,贫儿争意气(指天气转暖,穷人不再缩手缩脚);七九六十三,布袖担头担;八九七十二,猫儿寻阳地;九九八十一,犁耙一齐出。
湖南地区:冬至是头九,两手藏袖口;二九一十八,口中似吃辣椒;三九二十七,见火亲如蜜;四九三十六,关住房门把炉守;五九四十五,开门寻暖处;六九五十四,杨柳树上发青绦;七九六十三,行人脱衣衫;八九七十二,柳絮满地飞;九九八十一,穿起蓑衣戴斗笠。
特点:融入更多生活细节(如“篱头吹筚篥”“关住房门把炉守”),更贴合南方湿冷的气候特点,语言生动活泼。
3. 黄河中上游版(山西、陕西等地)
山西地区:一九二九闭门插手,三九四九隔门喊狗(形容寒冷,狗都不愿出门)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陕西凤翔版:头九温,二九暖,三九四九冻破脸(形容三九四九气温极低)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八九过河洗手;九九八十一,庄稼老汉田中立。
特点:强调“冷”的极致(如“冻破脸”),同时突出春回大地的喜悦(如“过河洗手”“田中立”)。
4. 黄河中下游版(河南、山东等地)
河南新乡版:一九二九伸不里手(手无法伸直)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和八九牛羊遍地走,九九杨落地,十九杏花开。
河南中部版(许昌、漯河等):一九二九伸不里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犁牛遍地走。
特点:结合农业生产(如“牛羊遍地走”“犁牛遍地走”),体现北方农耕文化的特点。
5. 其他特色版本
川西坝版:一九二九,怀中插手;三九四九,冻死猪狗;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;七九六十三,路上行人把衣担;八九七十二,猫狗卧阴地;九九八十一,庄稼老汉田中立。
枣强县版(河北):五九半,凌消散(河面冰凌开始融化);春打六九头(六九之一天为立春),七九六十三,路上行人把衣担;八九不犁地,不过三五日,九尽杨花开。
尉县版(河南):一九二九,相唤不出手;三九二十七,篱头吹觱篥(bì lì,古代乐器);七九六十三,行人脱衣衫;八九七十二,柳絮满地飞;九九八十一,花开添绿叶。
特点:融入方言词汇(如“怀中插手”“篱头吹觱篥”),更具地域文化特色。